從“水手”到“船長”——看馬兆暢之人生遠航
一次次駛向自己别無選擇的航路,卻在别無選擇中一步步看清楚自己的人生航标;一次次調整自己人生之船的航向,卻在一次次的調整中敢于全力以赴地去嘗試;一次次航行于陌生的海域,卻在一次次的乘風破浪中收獲意料之外的成功。他,太阳集团1088vip84級社會學系研究生,瑞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兆暢,在面臨人生的一次次轉變中、在勇對命運的一次次挑戰中,憑着相信自己的堅定信念、敢于嘗試的雷厲作風和堅韌務實的實幹精神,一步步為自己人生之船掌舵,在潮起潮落的壯闊時代中勇敢行進,實現了人生的勝利遠航。
一、懵懂“水手”,随大潮起航
馬兆暢坦言,人生前30年,他每一次人生之舟的駛向都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時代浪潮驅使的結果。但在自己無法完全掌舵的最初30年的航行中,馬兆暢總是積極向上,在同時代的人許多都還在大風大浪中唉聲歎氣、消極低沉時,他卻始終清楚自己的水手使命,驚歎于時代大潮的同時,他勇敢、自信地嘗試去掌控自己的人生之船,在人生的海洋中行進着。
(一)文革浪潮:少年遭遇大轉折,鋒芒初露拾自信
少年時期的馬兆暢原本在省重點中學——湘潭一中讀書,各方面表現優異的他受到老師、同學的好評,并獲得了保送讀高中的機會,人生之船正朝着他理想的方向駛去。然而, “文化大革命”的狂風大浪出人意料地狠狠撲在了少年馬兆暢小小的人生之船上,小船在猛浪的沖擊下被迫改變了航向,年輕的水手,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大轉折。由于家庭政治背景,馬兆暢跟随下放的父母到了攸縣農村,隻能進入攸縣三中繼續學業。學校條件自然不如從前,馬兆暢的心态更是冷淡。怎知“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在這看似不好的際遇後是另一種寶貴的收獲——自信的重建。“在攸縣三中讀書的三年,我重拾了自信,這種自信在以後的歲月中一直伴随着我,是我成功的動力源泉。”馬兆暢回憶道,在攸縣三中,因一次偶然機會被體育老師發現彈跳能力極佳的他成了校籃球隊的中鋒;在攸縣三中,擔任學校文藝宣傳隊隊長的他因職務緣由獲得存放全校唯一一台風琴的房間的鑰匙;在攸縣三中,他不僅是學生幹部而且學習成績優異,在畢業時得了個全校第一……這些都是他在湘潭一中不能獲得的,相對優勢的發揮讓馬兆暢重拾了自信,自信又讓他能夠極緻發揮自己的潛能,鋒芒初露的他順利地升讀高中。正是這段經曆讓馬兆暢深刻體會到:自信的培養需要環境。
人生之帆在文革風潮中顫顫巍巍,命運之船也颠簸不已,躊躇滿志的少年“水手”——馬兆暢,沒有因此退卻畏縮,而是在大風浪中,竭盡全力,讓自己的潛能爆發至極限,自信地傲立浪尖。
(二)上山下鄉:沙場尤造好男兒,跌宕當年閱曆豐
高中畢業後的馬兆暢,在那個仍然動亂未息的時代中,還沒來得及為自己的人生之船選擇航向,就被 “知青上山下鄉”的大浪潮沖到了“當知青”的航線上。挺過當年挫折的他,積極勇敢地面對接下來的磨練,他相信,人不能自己去選擇生活的時代,但可以去适應自己生活的時代。在那段連人生都被計劃的歲月,盡管人們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航向,盡管當時的物質非常匮乏,但是他們仍然能選擇在被安排的崗位上積極地鍛煉自己。這位年輕的“水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走到消防隊員的崗位上。他主動地積累經驗,提高能力,讓自己與衆不同。在這段經曆中,馬兆暢實現了由知青到消防隊小隊長的轉變,消防隊的訓練是艱苦的,但馬兆暢很能吃苦,培養了自己軍人鐵般的意志。
“消防隊的訓練,讓我養成了知行合一、勇敢果斷的品格,那是一段磨練我意志不可或缺的經曆。” 馬兆暢如是說。從他的談話和行動中——說話從不含糊,也沒有半句廢話,說一不二,站着時總是腰闆挺直,神情莊嚴肅穆,我們似乎可以看見當年英姿飒爽的消防隊小隊長風貌。
二、風靜浪平,挺立船頭眺遠方
人生之船在1977年面臨一個全新的機遇——高考。國家戰略的調整為那一代的知識分子送來了改變命運的契機。馬兆暢像其他無數的知識分子一樣抓住了高考這個契機,曾經如此優秀的他,盡管已經離校五年,什麼書本、資料等早已殘破不堪,但是就如同在海上航行無數時日突然看到海岸的轉折,發現新世界的激動是難以言表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他立刻開始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備考曆程:一個年輕的小夥子,白天緊張的訓練之餘,在所有的人都休息娛樂時,他拼命擠時間複習;夜晚站崗時,他冒着被指導員發現挨批的危險,頂着冰冷凜冽的寒風,借着微弱的手電筒燈來讀書。後來有一次被消防隊老指導員發現了,老指導員被馬兆暢刻苦勤學的精神、堅韌頑強的毅力感動了,非但沒懲罰他,還千辛萬苦幫他借來了複習資料,更讓他坐在指導員的辦公室裡準備高考。在僅僅經過四個星期的複習之後,憑借堅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馬兆暢以優異的成績成功地考入了中南大學的物理化學專業。
走進知識最高殿堂的馬兆暢為自己的未來設計了這樣的路線:學習一門工業技術然後回家鄉的工廠當一名專家,為家鄉的建設做出貢獻。意氣風發的他就帶着這樣的夢想走過大學四年相當刻苦的學習鑽研曆程。要知道,物理化學是一門相當晦澀抽象且偏重于理論的課目,對于早已遠離課本的馬兆暢而言,不可不說是一個挑戰。就像年輕水手駕着人生之船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中航行一般,在經曆了三次時代大潮後與人生大轉變後,馬兆暢的人生之船不僅沒有被浪潮打偏,反而愈來愈勇,愈來愈堅定自己的駛向。馬兆暢,不再是當年青澀的年輕水手,他從豐富的經曆中,重建了恒久的自信,磨練了堅定的意志,培養了勇于嘗試的精神,形成了務實能幹的作風。更重要的是,他在一次次的轉變中,慢慢地了解自己,漸漸确定了自己人生之船的駛向。
(一)勤懇務實遇青睐,誰言理工不能文
馬兆暢是湖南人,湖南自古就出了曾國藩、毛澤東等政界名人,湖湘文化中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鼓勵人“學而優則仕”,不僅要做官,而且要做大官,要有“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受家鄉文化影響的馬兆暢,也立志要建功創偉業。于是,昔日總是被時代大潮驅使着航行的年輕水手,第一次主動掌起了人生之船的槳舵,毅然決然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大海駛去。由于原來單位對研究生的專業限制,理工科出身的馬兆暢決定報讀文科研究生。經過幾番理智分析和對比後,馬兆暢選擇了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因為該專業需要考高等數學,有利于發揮自己的理科優勢,而且中大位于廣東,競争相對于京津地區而言沒那麼激烈,可以增加自己被錄取的可能性。再者,改革開放的先頭地區不能不說更有利于他施展政治抱負。确定了目标後,馬兆暢再一次了艱難的備考之航。
對一個完全沒接觸過社會學的工科畢業生來說,首先要攻克的便是必考書目《社會學概論》。幾經波折,好不容易托人把這本還未正式出版的書從南開大學借來了。半年時間裡馬兆暢閱讀了大量文科書籍,以驚人的刻苦惡補文科知識,将2000多道複習題背得滾瓜爛熟。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開始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馬兆暢順利通過了筆試。并且由于面試時表現的坦誠和本身豐富的閱曆,他獲得社會學系系主任何肇發先生的肯定,順利通過了面試。
進入社會學系後,面對來自各地高校的文科高材生,馬兆暢的自信第一次受到了沖擊:“記得第一次上課時,教授講完後,一位同班同學站起來問該課的邏輯起點是什麼,這着實讓我愣住了,那時,我從未涉足過哲學領域,更不用說提出如此高深的問題了。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和同學的差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既然已經選擇了走上這條道路,那就既不應該有什麼屈服退縮之意,也不能盲目誇大差距不去加把勁追趕。
有過波波折折和軍人意志的馬兆暢不會因此放棄。他腳踏實地,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憑借豐富的閱曆加上刻苦務實的鑽研,他成了何肇發先生的得意門生,他所做的“鹭江村土地集約問題調查”更得到了從美國歸來的社會學泰鬥楊慶堃教授的贊賞。無疑,這是對一個由理轉文的努力的最好回報,這也證明了自己非凡的能力。在這段馬兆暢至今印象深刻的經曆中,他的自信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所有的這些都為後來的毛遂自薦奠定了信心基礎。
(二)毛遂自薦獲賞識,千裡馬遇伯樂恩
研究生畢業後,馬兆暢懷揣着兩年前的仕途夢,憑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自信,毛遂自薦。他敲開了原廣東省政府經濟特區辦公室主任丁勵松的家門。其實當時馬兆暢隻是懷着嘗試的心态,心想如果丁勵松擺起官腔拒絕,自己立馬就走。但慧眼識人的丁勵松非但沒有将馬兆暢拒之門外,反而熱情地招待起了他,向他詢問家鄉和專業等情況,當得知兩人學的是同一專業(丁勵松原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高材生)時,馬兆暢覺得眼前的長者更親切了些,心中也沒那麼緊張了。在短短的10分鐘交流後,丁勵松就問馬兆暢是否願意到省特區辦工作。就這樣,初出茅廬的馬兆暢被推薦進了省特區辦,正式開始了仕海航行。
馬兆暢說,當年丁公就是看中自己的一股闖勁和敢于主動向命運挑戰、勇于主動嘗試的性格品質。所以,時至今日,馬兆暢成為大公司的董事長後,他說他從來不拒絕主動上門找工作的人,敢于主動向命運挑戰、勇于主動為自己争取機會的人遠比那些坐享其成、想僅僅靠關系獲得工作的人強,“唯自助者天助之”,馬兆暢這樣提醒我們這些後輩。其實,當時除了省特區辦這份工作,還分别有北京、深圳的政府智囊團向馬兆暢抛來了橄榄枝。按說馬兆暢應該會選擇去北京,但他絕非好高骛遠的人,他理性地分析了自己的特點,認為自己雖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不适合從事純理論的工作。權衡再三,馬兆暢最終決定留在省特區辦。
進入省特區辦後,馬兆暢又迎來了新的挑戰:面對強手如雲的新環境,馬兆暢的自信再次受到沖擊,當時的馬兆暢沒有經濟學基礎,連“三來一補”是什麼都不清楚,自己薄弱的經濟學知識以及與同事之間的差距讓馬兆暢感到了巨大壓力。早已在研究生階段就經曆過的追趕過程此時浮現他的面前,他深知,隻有承認差距才能縮小差距,在承認差距的基礎上,理智分析自己的弱項和長處,努力提高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證明自己的實力。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學習經濟學知識,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成功地為丁主任撰寫了代表廣東省政府參加粵港合作研讨會的發言稿,并提出了“結構性合作”這一新專業名詞,後來被多次引用。省特區辦的這段經曆不僅鍛煉了馬兆暢的能力,更讓他深刻地明白“适度不自信也是一種優秀品質”。他語重心長地跟我們說道:“每個人都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所以不論什麼時候都不能自以為是。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後,遇到比自己強的人,每個人都會産生一定的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并非不好,關鍵是要以适度不自信的心态去分析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然後努力拼搏,縮小差距,超越他人。”
三年之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個伯樂——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并成為黎子流的秘書。盡管政府秘書的工作和省特區辦的工作相比有很多不同,但這段經曆培養了馬兆暢更加務實、嚴謹的作風,無論多忙都能有條不紊地做好手上的每件事,這些都讓他受益終生。
三、 掌舵揚帆,人生之船終向理想汪洋
在6年的公務員生涯可謂平穩地過去之後,在世人都以為他會繼續在政壇上奮鬥的時候,他卻逐步地認識到,自己的某些性格并不适合在仕途上繼續走下去。而且,這些年身處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他對于工商業的态度有了某些根本的改變,甚至愈來愈發現自己更加适合在商海裡打拼。于是乎,此刻的抉擇比當年由理轉文來得更加突然,但是卻更加地有把握:下海經商。“你有幾兩重,就幹幾兩事,吃幾兩飯。”馬兆暢在和我們的談話中,幾次幽默地提到。此時的他已不再是當年的“水手”,而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掌舵人。駕着自己的航船,向那片真正屬于自己的海域挺進。廣州保稅區瑞豐實業有限公司、礦産投資、房地産、金雅苑、藍色康園、鉑林國際公寓等等成為了他新的名片,人生之艦順利駛入商海的正常軌道。
然而,在馬兆暢小心翼翼地駕駛着人生之船在商海漸漸平穩航行時,時代的浪潮再次跟他開了個玩笑——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這時他所駕駛的已不僅僅是自己的人生之船,在他的船上,還有其他懷揣夢想的水手,他此刻已經是率領一支隊伍、身肩重任的船長。這場猝不及防的大風暴,差點把他苦心駕馭的商業巨艦打翻——瑞豐公司一度面臨資金斷裂的危機。但馬兆暢不愧是經曆過風風雨雨的船長,昔日的風浪已鍛煉了他處變不驚、堅忍不拔的意志,昔日的經曆已培養了他直面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他最終帶領他的船員,駕着那艘商業巨艦,劈風斬浪,度過了這場大風暴。
風浪退去,海面再次恢複平靜,湛藍的天空下,寬廣的海面上,一隻大船平穩地向前行駛着,那便是馬兆暢的人生之船。而他,這位曾經的知青,這位曾經的消防隊員、這位曾經的大學教師、這位曾經想當大官的智者,這位曾經在時代大潮中搏擊的“水手”,在無數的嘗試與努力之後,今日終于“實現”了最初的夢想——作為船長,率領一支隊伍遨行商海。從被時代的曆史條件所限制,不能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隻能在時代為自己的選擇中做好自己、努力拼搏,到如今,經曆大風大浪後,對自己和社會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主動做出自己想要并且适合自己的選擇:在自己親自選擇的航線上,滿懷信心、堅韌務實地率領一支隊伍迎着風吹雨打、頂着驚濤駭浪勇敢前進,馬兆暢實現了自己從年輕水手到成熟船長的重大轉變。
我們衷心祝願馬兆暢,這位有着堅定的自信、敢于嘗試、雷厲風行、富于強幹精神的理想鬥士,能夠帶領自己的隊伍,駕着自己的人生之船,發現并開拓更寬大的商界新大陸。也希望莘莘學子能學習馬兆暢師兄的自信、嘗試、務實精神,既有仰望星空的鴻鹄大志,又能有腳踏實地的務實行動。
采訪地點:廣州市海珠區濱江東路江灣大廈35樓
(注:此文經馬兆暢系友審閱完畢)
(作者:10社會學 何紅烨;第二作者:10社會學 梁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