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奠定了我一生的事業
有人說,考古是一項寂寞的事業。艱苦的考古發掘、枯燥的文物工作、艱深的文獻研究……考古包括一個發現和考證的過程,其中的辛苦與寂寞往往隻有考古人才能明白。但是,于考古人而言,考古事業卻又能給他們很多的快樂與滿足。既有艱苦枯燥卻又能給人快樂滿足——考古就是一項包含着這種意味深長矛盾的事業。就讓龍家有,中山大學83級考古學專業畢業生,廣東省文化廳文物市場與産業處處長,用一個考古人半生事業的回憶,來為我們訴說和解釋考古的魅力。
路漫漫而伴也鮮,予不悔
“我當年報考古專業就是很奇特的,”龍家有回憶道,“當時很少有人知道考古,我在陽春一中的老師是中大曆史系畢業的,他說考古專業好,學的人很少,我就報了。”當年曾就讀于中山大學曆史系的班主任的建議,讓龍家有毅然選擇了報考中山大學考古學專業。現在看來,當年能作出這個決定的他頗為勇敢,因為在少年的龍家有填報大學專業志願的時候,考古學還是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陌生的專業。對于家裡人來說,龍家能出一名中山大學的大學生已經是天大的光榮,他們對龍家有選擇學習這麼一個“大冷門”的決定并沒有什麼阻擾。由于一直以來的辛勤學習,龍家有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中山大學83級的考古學專業學生。
今天的龍家有已經能面帶微笑地談起當年這個“勇敢地選擇”。八十年代初,全國考古學專業培養的學生非常少,83年當年中大考古學專業面對全國隻招收了二十名學生(其中一人退學)。選擇學習考古學,就像是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可是剛離開高中的少年龍家有勇敢并堅定地走了下去。這種執着剛開始可能隻是因為師長的建議以及對就業前途的分析:“這個行業雖然能幹出大事的人不多,但也算是一個比較好的工作,因為當時學考古的人很少,所以畢業後基本上都是在省級的文博單位工作。”但是在工作了幾年之後,選擇考古這條路對于龍家有有了更深刻的意義,他說:“考古這個行業,你隻有在工作中才能認識清楚,才會去真正喜歡它。”從開始時的純粹從職業發展來選擇,到後來的因認識加深而熱愛,龍家有從一名考古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一名考古從業者,并且很快地于從業時敬業樂業,成為一名熱愛考古學的考古人。這條考古學的路也許路漫漫而修遠兮,也許同路人同行者并不太多,但是龍家有從來沒有後悔過。
識之深,愛之切
作為一個學習考古并從事考古工作的過來人,龍家有知道現在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心理的彷徨:就如當年一樣,考古學今天仍然是高考報考中的冷門專業。浮躁的社會上有太多催促人急功近利的因素,而考古偏偏是一門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艱苦的學問。對于考古學,很多本專業的學生問的不是“我如何能學好考古”,而是“學了考古能給我什麼?”這些不安,這些彷徨,龍家有當年也曾有過,他更主張我們先靜下心來認識考古:“彷徨肯定會有的,我當時也一樣。不過現在很多東西是由社會決定的,在學校裡學什麼專業實際意義已經不是很大。在就業問題上,不隻是考古,現在各個專業都存在着就業問題,很多人往公務員上擠。就業主要是進入門檻難,當你進入這個行業後,我想你們都會喜歡的。”談到這裡,龍家有笑了。原來但是他以及同班的許多同學與考古都是“先結婚後戀愛”。基本上剛開始大家都對考古認識不深,因此都會有很多不安和疑慮,對未來沒有信心。但是随着慢慢學習考古學的知識,考古專業的學生們對這門學科的了解漸漸加深,不安和疑慮便慢慢減少。但龍家有提到,也許這會是個更漫長的過程,他本人也是在工作了幾年之後才更深地愛上了考古,因為考古的趣味和魅力往往要在實踐中才能更真切體會。在學習中認識考古,在工作中愛上考古。龍家有與考古學結緣的經曆告訴我們,識之深,愛之切,隻有真切的了解和認識才能真正的熱愛這項事業。
吃得苦中苦,方為考古人
龍家有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使得他從小就能吃苦受累,但是提到考古實習,他還是說到了“艱苦”二字。考古專業和其他專業很大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要在大三的上學期進行一次田野實習,時間較長,且多是到其他省份,要适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和人文諸多方面,很多人在經曆了一次實習後都會對考古有較大的轉變。考古田野實習可謂是考古人的轉折點,有的人從此愛上了考古,也有的人因此發現自己不适合這個行業。龍家有的考古實習是在江蘇常州,當時的衛生條件較差,住的房屋甚至在雨天還漏水,也常常在烈日下暴曬,提供的夥食也不太好,由于條件異常艱苦,當時有些同學都堅持不下來,但龍家有堅持了下來了,談到這段難忘的激勵,他笑稱:“考古實習就是一次減肥經曆。”
畢業後龍家有就分配到了考古隊裡,在考古隊中,龍家有繼續堅持參與艱苦的田野發掘。他回憶道:“畢業後的第四天,我就上班了。我剛剛收拾好了行李到單位報到,就馬上坐車到工地上進行發掘。當時的條件有限,幾個人坐在大貨車的車廂裡好多個小時,下車之後繼續徒步行走到達發掘點。105國道、廣深線等考古調查則基本上是用腳走出來,真正印證那句‘路是人走出來的’,當時的條件和現在的考古實習條件相比可謂是天囊之别了。”
龍家有回憶自己的考古時光時常發出這樣的一句感歎:吃得苦中苦,方為考古人。他坦言自己沒有強烈做人上人的虛榮心,人上人的定義何其之廣,又要在不同的視角上理解,被賦予不同的定義和诠釋,吃苦,隻是為實現自己作為考古人的夢想的途徑,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何況,現在回憶起來,當時還不算是最苦的,之後的人生經曆裡要面臨更多不僅是形體上的勞累,還有工作上的壓力、精神上的疲憊,但他一直心存理想,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自己做考古人的追求,都在為現在的成績做鋪墊,即使是現在,還在不斷學習,也為的是能讓未來的自己不後悔。“吃不吃苦看的是心态,腳下有路,”他沉吟道,“心中有盞明燈,還有什麼苦而言?雖然現在是文化廳的處長,但我一直以考古人自居,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必備的就是要有吃苦的準備和精神!”說這句話時,所有人都能從龍家有臉上看到作為考古人的光榮和自豪。
考曆史縱橫,品人情百态
考古學屬于人文科學領域,考古學者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曆史。基于這樣的學科背景,龍家有樹立有良好的學科自豪感,“文物考古工作,真正幹下去的人,都會喜歡它。我就覺得我現在的工作的意義沒有文博工作第一線大。做文博工作,第一點是有成就感,因為我是在保護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是在這樣一個浮華的現代社會守住祖先留下來的遺産;第二點是文物考古圈的人情味特别濃,這個行業人很少,交流有比較多,而且比較穩定,很少有換工作的,所以人情味特别濃;第三點是這個行業會給你很多到外面參觀學習的機會,到全國各地甚至歐洲去參觀,故宮、兵馬俑、龐貝古城都會開闊你的眼界,增長見識,所以我覺得考古幹的好的人要比很多經商的人更有見識。”
學習考古學給龍家有最深的感觸是,考古人在學習和田野實習過程中會得到很大的人文關懷提升。考古學者探索的腳步不僅僅停留在時空界面,也即時空關懷上,還會關心古代人的精神世界,關注古代人的信仰和對世界的認知。進而引伸到現實生活中,學考古的人潛移默化地會更加肯定人性和價值。因為專業特殊性,培養考古專業的學生經常會使用小班教學和較長時間的田野實習,當年的同學們多是感情深厚,與老師也建立了不錯的關系,甚至是很好的朋友。龍家有回憶說當時帶實習的商老師對他們很好,和同學打成一片,大家可以互開玩笑,是以朋友的模式相處的。系裡的其他老師,比如周大鳴老師、張振紅老師,不僅教學嚴謹、德才兼備,鐘情學術,在生活上也是不拘泥于傳統的師生關系,像兄長般關心着學生,在學術上為他們樹立了楷模,在生活中則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和同學的關系則是親密無間,實習時朝夕相處,培養了深厚的情誼,龍家有回憶:“當時同學之間能分享生活學習中的喜怒哀樂,有些不能告知家裡的都會和同學說,即使現在畢業了,仍然保持着聯系。”
選擇考古學是偶然的,而畢生從事與考古相關的工作似乎又是水到渠成。從87年在省博物館工作,91年在博物館分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94年到文物管理委員辦公室,在此期間龍家有都堅定于第一線田野工作,取得一定成績後急流勇退,主要進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97年到省文化廳文物處,直到現在成為省文化廳文物市場與産業處的處長,龍家有無疑實現了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最好的交融,從之前的挖掘、保護、研究到現今管理的動漫、旅遊、演出産業。龍家有說:“考古奠定了我一生的事業。”一句話,流露出作為考古人的光榮自豪以及深深的專業認同感。不論是田野工作的艱苦還是面對現今社會的浮華,時代在更替,龍家有也在進步,一邊在工作中認清自己的地位和價值,一邊了解時代和社會對考古人的要求,以便更好做出變更和選擇,更好突破時代限制,即使外界環境變化莫測,内心堅守的是作為考古者的理想。
後記:尋訪感懷
這次的尋訪活動,我們更多的是聆聽到考古人對考古學科的情愫和感悟,作為一名初入考古專業的學生,這份回憶是彌足珍貴的。我們也祝願龍家有師兄,這位從一而終堅持考古,笑言“考古奠定了我一輩子事業”并為之不斷努力付出的騎士能在考古道路上越走越寬。也希望我們這次的尋訪報告能給我們同學一些啟發,學好專業,始終如一!
(注:此文經龍家有系友審閱完畢)
(作者:09考古學陳嘉雯、陳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