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社會學學者
84級系友李若建教授現為我院——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作為一個長期活躍于學術領域的社會學學者,其成長道路必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後輩學子學習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的曆史關口,教授都選擇了自己想要走的路,并成功走了下去。
風雨之中——把握機會,自學以成才
中國正處在飄蕩的風雨中的時候,李若建教授已經十六歲,而那時其他的青年一樣,投身到上山下鄉的熱潮之中。因為文革,他隻讀了三年半的中學。因為文革,他教授自學成才。
文革期間,特别是初中的時候,教授并沒有認真學習,以至于一個文革前中專畢業生問他一立方米水有多重,他都沒辦法回答,隻能用“老師沒教過”的理由回答對方。
後來,教授的數學學得很好,他遇見了一個數學老師。這個數學老師第一堂課就拿了一本毛主席語錄進來,就說“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要自學,要自己學。”但他教得不好,連橢圓方程的證明都不會。不管老師教得好不好,教授都能畢業,所以那時也就沒有在意。1971年,有傳聞說要恢複高考。為了通過高考上大學,教授通過熟人從廢品站的廢紙裡集齊了一套完整的數學課本。最後,高考數學考得很好,就是因為不好的老師反而激勵了教授自學數學,而老師教的很好的兩門科目反而沒有考好。對于自學的問題,教授是這樣說的:“本科生學怎麼自學,研究生是怎麼治學。”就文科來說,教授認為,想要自學就多看點書。
從不知道一立方米水多重到成功考上大學,教授的自學幫助他一步一步地前進。
文革之中——體驗社會
文革還給予教授豐富的社會經曆。在教授眼裡,這輩子對他來說最重要的經曆不是讀書而是當農民。
作為知青,十六歲的教授來到農村,什麼都不懂。但,他看到了農村和教科書上的完全不一樣。那時候,政治宣傳很多,到了農村才知道真正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其中,教授思考了很多,他十分認同“行萬裡路,讀萬卷書”這句話。在教授看來,學社會學需要看社會,體驗社會。學習社會學而不是局限于課本,社會本身就不斷地變化着。
經曆了飄蕩的文革風雨,教授成長了,懂得很多,也迎來自己的陽光
雨後陽光——理轉文,從名師
令我驚訝的是,教授的本科畢業于現在的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當時還是一所軍工院校。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階段才選擇了和社會學有關的專業,而且當時選擇讀社會學的研究生也是有一定的偶然。
當時研究生的數量很少,比現在的博士生還要少。學校是登報紙招生,社會學的研究生隻需要考數學、政治、英語、社會科學、中外史地。因為當時沒有社會學專業,也就沒有直接考社會學的科目。教授看社會學考的科目裡有數學,是自己擅長的科目,他覺得文科生數學肯定不好,所以會有一點優勢。
讀研的時候,教授師從主持複辦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系主任何肇發教授。而讀博士的時候,全國并沒有什麼社會學的博士點,教授隻能選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口地理”,師從畫出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的胡渙庸先生。師從兩位名師,教授獲益良多。博士畢業後,教授原本想回到自己的故鄉——廈門去任教,但研究生導師何肇發教授希望他能回中山大學任教,最終,他來到了中大,走上了這條社會學的路。
我們問起教授是否後悔選擇社會學,教授的回答是随遇而安,從農民到有大學上,已經是很幸福的事了。經曆過風雨的教授,更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學習時間。即使到了後來,成為一名社會學學者,教授依然珍惜時間,專注于自己的領域,做出許多成績。
陽光之中·大學熏陶
說起在中山大學讀研的趣事,教授提到他們那個時候愛吹牛,不同專業的同學在一起“開吹”。看似不太好的行徑,在教授眼裡,卻有另一番作用。在“吹”得過程中,大家在一起學習、運動,互相交流、影響,最終達到比較融合的境界,互相之間也學到很多。這就是一種大學的熏陶。
他認為,大學教育是一種熏陶。作為學生的我們從學校整體的氛圍、優秀的老師和同學們,還有跨專業的交流中汲取所需的營養。大學不僅是個學習客觀知識的地方,還是提高整體素養的地方。通過老師、同學們的交流,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處事方法和技巧。
在有益的氛圍之下,教授不斷從身邊的環境之中汲取營養,完善自身,為他日後的社會學道路添一把助力。
給我們的建議
正視西方社會學理論。社會學起源于歐洲,所以大部分的社會學理論都是西方社會學家提出的,而他們的理論也占據我們社會學學習中很大的比例。教授提到:“一些學者搬國外的理論進來,但是你們的邊界條件不一樣。”他用了一個物理方面的知識做了一個有關生搬硬套的比喻。水在一個大氣壓下100度是沸點,但到了高原上,飯就煮不熟。它的氣壓條件不同,邊界條件不一樣。
社會經曆。從前面教授介紹自己的人生經曆可以看出,教授很重視是否有親身體驗社會。
出于現實情況的考慮,教授建議我們目前多留心身邊的事情,多觀察,多思考,并不是非得去農村體驗生活、城中村探訪。這時,教授給我們舉了一個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例:過馬路。當一群人一起過馬路時,就比較容易沖紅燈,這就是所謂的集體越軌。平常的事物經過思考就不隻是表面的現象了。“沖紅燈”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大家都知道那個是不對的,卻沒有思考,其表面之下所蘊含的東西,這也是社會學想像力的一種體現。
閱讀量。教授不并認為我們現在應該讀很多專業的書,應該先讀一些入門書籍,讀特别專業的書,我們可能看不懂。的确,現在的我們才剛剛打開社會學的大門,很多專有名詞有就是個眼熟,多學習一些知識,打下堅固的基礎才是我們目前的所要重視的。
職業選擇。我們問起教授,什麼樣的人适合做社會學學者或者說想要學好社會學應該具備什麼素養。教授覺得,首先還是要有興趣,再者是要有獨特的視角,然後有機會還是出國學習一段時間。如果是喜歡象牙塔的同學,都是比較适合做學術。另一個問題是社會學專業的學生适合做什麼工作。教授的回答是職業方向五花八門的。他認為像中大這樣的大學培養文科生,更多地是一種素質的培養和前面說的處事方法的培養,有了一定的素質和處事的能力,做什麼都可以,都能很快适應自己的職業。文科生不像理科生,理科生學出來時要會應用。社會學專業沒有直接對口的就業崗位,那麼我們優勢是什麼呢?
教授對我們的希望:挑起社會學的大梁
最後教授提到了一個中國社會學學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上的重大問題都沒有社會學的聲音。社會學在中國目前還不是一個大家都聽過的學科,很多普通民衆都不知道有社會學這一門專業。我們路還很長。
訪問結束後,教授給我們小輩一些寄語:“我們這一代人是中國社會學的過渡,希望你們這一代人能夠挑起中國社會學的大梁”。
沿着先輩學者的路,我們應挑起社會學的大梁了。
(作者:10社會學 張一泓;組長:張詩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