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Zero to Hero
From Zero to Hero
--------談張良廣先生的社工之路
社會工作,是個近幾年才出現在我們視野裡的詞彙,慈善、互助這樣的詞彙我們已經聽得夠多了,但社工确是作為一個職業和專業真實的存在着。又因為它作為一個職業、專業,它同時又深刻的影響着每一個社會工作者的一生。網絡上一直流傳一個笑話,講的是:當你聽到心理醫生,戒毒師,律師,你可能會肅然起敬。但說起社會工作者,你卻立刻想到的是居委會大媽。雖然每一個社工都會受到專業的心理學、法學的訓練。現實說起來些許無奈,這是一個助人卻不被看重的職業。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From zero to hero,從冰點到沸點,實踐着這個專業的價值。在這些人之中,就有我們XX級的校友張良廣先生,從中山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啟程,一步步走向了聯合一家社區服務中心的總幹事,于是,在我們看來,講述這位校友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講述他的專業與職業的曆程。這是他最特别的地方,也是他最閃光的地方。他在大一就參加了校園外廣泛的實踐活動,其中印象最深者是一次在番禺的工人調研。大二的時候,廣泛接觸到傳媒,結識這方面志同道合的好友,積累相關經驗,及至大三,擔任《城市中國》雜志社的編輯。大四,任教與新東方學校。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他是2004年進入中大社工系學習,在校期間一直很受老師的喜歡,不僅僅是因為他學習的态度,更是因為他對專業的靈性,我們一直相信,有時候不僅僅是一個學生選擇了他的專業,更是一個專業選擇了他的學生。到了2006年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跟台灣的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有一個合作,是做一個兩岸的社會工作教育的研習,他就有機會是作為第一批赴台去參與台灣的社會工作到底是怎麼做,這段經曆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也許從那時開始就注定了他跟這個專業的不解之緣,注定了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不容明月沈天去,卻有江濤動地來
07年下半年,他到了香港的明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實習,明愛是香港的第二大的社會福利機構。他見習的主要是,換了一個領域,因為他們安排他們去進行見習長者服務的領域,那他基本上就看到了它所有的長者服務的領域,他在明愛大概是有一個多月來專門來香港的長者綜合服務社工作,以及對他們的一些服務的工作人員和服務對象進行一些很緊密的接觸,他也通過一些外展工作,主要是在深水埗哈,幾個村進行這個外展探訪。
(深水埗這個區域是香港非常非常貧困的一個老城區,因為周邊的城中村特别多,這裡面居住的大部分是長者,明愛在這裡設立這個長者的服務中心也是應該說暗合了當地的一個社區的需求)。他主要做的一個工作就是看他們怎麼做,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進行這個入戶,看看香港的老人是怎麼生活的,他們的這個現實的狀态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有哪些的需求是可以跟社工來表達的,他基本上走了接近七十多戶,看到了不同的香港的老人家是什麼樣的狀态,也許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開始意識到這個社會上真正的貧困是什麼樣的,作為一個社工,他真的可以為這些人做些什麼,并且他卻是這樣做了。在基督教女性協會工作時,他面對的是臨界群體,展現了自己的弱勢群體的充分關懷,他看來,這個臨界群體,因為在政策的範疇裡面他們認為這個低保特困戶呢應該是當年的330元以下的,政府應該大力支持的一類意向,但是我們會發現呢其實340塊錢和330塊錢呢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差異,他們照樣很苦,而且他們可能更難,因為他們找不到求助的渠道,所以這個時候師兄就就提了一個概念叫做臨界群體,就是那個臨着那個邊界的,那社工就會做這一類群體的工作,師兄主要關注的仍然是婦女的,在這段時間,他做了一個很深度的個案,臨終關懷,一個乳腺癌患者的女性的一個個案,但是她是一個單親的母親,那麼他陪伴她走完生命最後20天,做臨終關懷以及這個應該叫做遺憾的搶救,把她生命的遺憾能夠在最後的20天做一個很好的梳理并來保障他去世之後她的這個上五年級的孩子的合法權益。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住來自别人生命中的那些重擔,他去做了,并且,做的很好。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從廣州出發,最後,他還是回來了,在這裡,我在這段時間裡跟一所海珠區的一所中學來做它的邊緣青少年的矯治,但是他做的這個邊緣青少年的主要也是女生,幾乎全部的都是女生,她們都是這個學校裡面的大姐大,她們是很有想法的而且破壞力很強,這樣的一群女生的一個工作。08年的3月份他主要是在廣東省婦聯,加入它一個很大項目就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全國婦聯簽訂的一個很重大的一個項目叫做“反對對兒童的暴力”。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做了很多反思,他敏銳的看到“反對對兒童的暴力”,在中國應該說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情,但是應該說是社會工作領域裡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的工作,那麼現在看到當前在英國或者在美國,專業的社會工作裡面,他們把一個人稱為是專業社工,那麼在英國,隻認為兩個領域的同事是社工,一個就是做綜合家庭服務,另外一個就是做兒童保護,那麼現在他們把老人服務的社工他們不稱為是社工了,因為專門有一個學科叫做老人學,把做殘疾人的康複的他們也不叫社工了,因為專門有身心障礙的這樣的一個學科來跟進,社會工作已經專業化到了一個極緻呢就退縮到了兩大領域,一個就是家庭一個就是兒童保護。那麼他做的這個兒童保護的一個項目呢就是主要在佛山,我們逐級抽樣,最後抽到了佛山,抽到了禅城區張槎街道的兩個村,在這兩個社區裡開展這個反對兒童暴力的工作,那麼我呢也是他們這個項目裡面唯一的一個項目社工,作為這個唯一,他就在這裡整整堅守了三年。我培育兒童領袖的小組,然後讓這個兒童權利呢能夠有一個依托,讓兒童的自我的能力和意識能夠得到覺醒,培養兒童的知識體系,那就包括社區裡面的這些幹部以及學校裡面的這些老師,還有呢他們家庭裡面對于兒童來說最為緊密的夥伴——母親。發育很多很多這樣工作的團隊,比如說成立母親小組,比如說跟這些農村裡面基層的婦女的主任,婦女的專幹,形成一些工作的團隊,那麼他培育一些教師的骨幹,就能夠讓他們一起關注兒童,尊重兒童,最終能夠保護兒童。所以在這樣一種兩條腿走路的情況下,他做出了不少成績。
終今三十餘年事,卻說還同昨日時
對于自己近十年來的學習和工作,已過而立之年的他還是更多的是反思。他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中心的運作,那麼會把他們的一些想法變成一個現實,然後在這個現實當中呢來找尋在廣州發展社會工作的空間和他的方向。發展社會工作,它不是談出來的,它應該是做出來的,所以你在理解社會工作的過程當中,你不能隻是個人,一個局外人,你必須要參與進來,在參與的這個過程裡面才能更加發現這個專業的張力以及這個專業的現實處境。所以他就會去參與的方式,參與到廣州的社會工作發展的脈絡裡面,然後在這個脈絡裡面他們去看這個專業是怎麼樣發展變化,所以目前他從事的這個行業呢,應該說我走在社會工作的第一線:社工在中山大學是這樣講的,讓它怎麼樣變成一個中大社工服務中心,這個中心又是怎麼樣來到一個社區裡面,當這個中心面對一個一個的個案對象的時候,開展一個一個小組的時候,他們搞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和社區外展的時候,它有是怎麼樣子的,就是說它由一個理念到一個運營的概念再到一個實踐的主體,再到一個實踐的行動的細節,它是怎麼樣子的。那麼這個過程才是一個社會工作的過程。
在全球的社會工作發展裡面呢,中國是唯一的政府主導下的,政府來推動社會工作的,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都不是這樣的。社會工作有的是先于政府的政策存在的,它來推動政策往前走的,但是我們現在是政策推動專業往前走,這個是不同的,所以很難去判斷或者說去下一個結論,說未來廣州的社工的發展是個怎麼樣子的,所以在廣州來說呢,這個專業仍然還不自主,但是呢,我們又必須要尋求自主的空間,這個自主的空間呢又必須借助政府來發展社工的契機來找尋這裡面還有沒有一定的空間來允許我們在這個專業上走得更遠。所以這個過程呢是一個有博弈的成分,但是也有合作的成分,而且這種合作還伴随着倡導以及教育和被教育,以及反思與再行動的一個過程,所以呢它應該也像是社會工作的一種,是一種社會工作在發展的一個階段裡面呢一個化繭成蝶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裡面是非常艱辛的。
回顧完過去,他對于自己未來的工作方向侃侃而談,他認為很重要的就是,以正向的心理學帶動積極的心态,朝向未來的能力建設的這樣的一種途徑下的社會工作。很重要的是,做一個傾聽者,去聽他談,不做任何的評斷,做一個很重要的發現者,去發現他的潛質去發現他的優勢,然後還會做什麼呢,還會做一個跟他一起來評估的一個人。有想法,有打算,但是它有沒有風險,有沒有危機,如果能夠實現這樣的一個目标的話,它應該經過幾個步驟。所以很重要的還是一個跟他一起來做一個目标的設定,因為如果你的人生有目标,有計劃,那就不同了。所以,現在在很多對象裡面都會主張要加入一個新的元素,就是生涯的規劃者。如果你對你的人生有規劃,那麼你就會一步一步朝向你剛才的那個目标。那麼,生涯規劃的下一步是什麼呢?社工還會做一個非常非常平等的一個陪伴者,就是社工要陪你一程,社工知道我已經和你一起設立了這些計劃了,但下一步社工要陪伴你,在陪伴的這個過程裡面,案主會發現,原來實現這個目标不是他單個人的,還有個關系的協調者。很需要他的父親,他的母親,他的朋友圈子來幫助,做一個資源的鍊接者,這個很重要。然後社工做了這麼些之後發現案主改變了,“那我們要去做什麼呢,我們要去通過寫文章,通過倡導,我們把這樣的一個過程告訴給更多的人,讓這些人也能夠用這樣的觀點來對待類似的群體,能夠影響到更多的這樣的一些人。所以很重要的我們還是做一個研究者和倡導者的一個角色。那這是一種社會工作的模式了。我們這個機構是運用這樣的一套思路來開展個案工作的,社區的活動也是一樣的。另外我們很重視社區的協力了。我們原先的社福機構、社工機構僅僅是在社區内服務,我們把它叫做Service in community,那麼這樣的一種服務模式呢就會産生依賴,就會産生不滿,因為服務需求永遠是無止盡的,就會産生無力感,于是 這個社區啊沒你和有你沒什麼兩樣,所以我們不希望僅僅是在社區内服務,我們希望什麼呢,我們希望In Power The Community,使這個社區能服務,調動這個社區的資源,使這個社區資源能夠流動起來,使這個社區網絡能夠明晰起來,使社區裡面的關系能夠實現人員的互助,組織與人員的合作,所以很重要的呢,我們就來做一個使人者的角色,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服務者。”所以在這樣一個脈絡下面,他們就在做一個叫做“關愛家庭協力聯盟”,要把這些組織,把這些個人把這些團體整合起來。而這樣的一個發展模式其實是社會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這個方向叫做“整合的社會工作”,就是它必須是整合的,而這個整合的社會工作的理念呢又凸顯了社會工作者除了直接服務者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一個社區的一個建設者的角色。而這才叫做社會工作。因為社工很多時候做的是一個心理咨詢師的角色,雖然運用的方法、手段和心理咨詢師有點不同,但是其實那種角色感其實是接近心理學的。那麼社會工作,它的特色應該是在這幹社區當中,很重要的社區營造的功能,所以這是他們現在在做的一個東西,也是張良廣師兄現在最關注的這一塊。
其實他的每一個嘗試都是有目的的,它不是一個嘗試,是他發現原來它是走這條路的,那他就去走一走。有的人的嘗試是,機會來了,就試一下嘛,那是盲目的,其實那樣不會有什麼結果,或者結果不大。他告訴我們,如果你有目的地去生成一個必然,那是不同的。
在這個百度上普遍充斥着“社會工作是什麼專業“的帖子的時代,在這個社工服務尚不被公衆熟知了解的時代。他就是開拓者,雖然剛剛過了而立之年,但從他的舉手投足之中我們已經看出了他的信心。他就是”五月花“号上一名生氣勃勃的水手,不是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是為了自由和建立”山上之城“的異象才來到”美洲“。這些開拓者并不孤單,因為前面有着領路的前輩,後面有後繼的來人。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職業選擇,這個自不必他人評說,有些事,縱是蓋棺也無法定論,何必現在讓他人的意見動搖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揚帆遠行,師兄是前面白帆展展的領航者,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後輩。我們衷心希望張良廣師兄,這位有着專業知識,高尚的助人情操,良好的專業道德的社會工作者,能夠在這一片新開辟的土地上嶄露頭角,為中國的社會工作事業樹立自己的航标。也希望我們廣大的中大學子,無論是不是将要為這個專業奉獻青春,都能夠學習師兄堅定果斷的性格,對待自己專業的态度以及在工作中熱切付出的精神。這不僅是在對待自己的專業,同時也是在對待自己的人生。你可以不盲從于他人的流言認真對待自己的專業,就可以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是注定被抛棄的,更沒有什麼與其他想必就沒有價值的,一切,在于我們的選擇。
注:此文經張良廣系友審閱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