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深圳行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小組概況

尋訪時間2011410日星期日

尋訪地點:深圳市博物館

尋訪對象:深圳市博物館館長楊耀林先生,中山大學考古學專業1976屆學生

尋訪小組成員:組長莊皓琰,組員王佩、高鵬、劉靖、葉文周

成員分工:莊皓琰,前期與楊耀林先生聯絡,訪談中向楊先生提問,整理整合尋訪材料。

王佩,前期與楊耀林先生聯絡,訪談中向楊先生提問,制作PPT

高鵬,前期與楊耀林先生聯絡,訪談中負責記錄,整理記錄稿。

劉靖,前期收集資料,寫采訪流程,訪談中負責記錄,整理記錄稿。

葉文周,前期收集資料,寫采訪提綱,訪談中負責記錄,整理記錄稿。

二、尋訪經曆

(一)尋訪前:

4月10日清晨五點半,廣州的夏日還未完全天亮,尋訪小組的成員們已經起床準備,六點,按計劃時間出發,趕712分的和諧号列車前往深圳。

8點18分準時抵達深圳車站,然後轉乘地鐵前往深圳市博物館新館,于九點提前到達。在博物館門前小組成員開了一次最後的準備會議,确定采訪的流程,說清楚要注意的問題,确認采訪時工作的分配,做好最後的準備工作,以确保采訪順利進行。

9點55分,由組長與楊耀林前輩聯系,告知他我們已經到達。楊前輩就讓我們徑自前往他的辦公室。

采訪小組由博物館工作人員領我們到楊前輩的辦公室,途中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楊前輩是個十分和藹的人,很健談,容易相處,這讓我們緊張的心情得到了一定的舒緩。也讓我們對采訪工作順利進行又多了一份信心。到了楊前輩的辦公室,我們送上學院的禮物以及中山大學工學院的餘志教授贈與楊先生的《康樂紅樓》,楊先生也回贈了餘志教授《南越客家圍》一書,并贈與周大明書記、張榮芳教授和人類學系圖書館書籍。然後楊前輩熱情的讓我們就坐,并周到的為我們準備了茶水,我們也注意到,楊先生在桌上放好了五隻紙杯,顯然是早已為我們的到來做好了準備,雖然楊先生并沒有說,但逃不過我們的眼睛,楊先生的細緻熱心不自覺的已流露出來。喝着楊先生準備的普洱茶,采訪工作也就此展開。

(二)尋訪過程
“我這一生也沒有什麼成就,所以也沒有什麼好采訪的。”楊前輩一開始對我們這樣說,這讓我們十分驚訝。楊先生早年曾對寶安地區的鹽田,西鄉和松崗等地進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史前和先秦時期的遺址18處,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陶片以及陶器等遺物,揭開了深圳考古第一頁。此後楊先生又傾盡半生精力籌建深圳博物館,2004年11月主持深圳博物館全面工作以來,又主持新館籌建工作,組織并編審新館《深圳改革開放史》、《古代深圳》、《近現代深圳》、《深圳民俗文化》、《博物館兒童專館》陳列提綱及展陳實施。成功策劃建成“深圳博物館收藏家俱樂部”,開展文物“寄展”,為收藏家提供了活動平台。貢獻卓著如楊前輩卻如此謙遜,正印證了那樣一句話:“越是深厚的人越顯得謙遜。”

我們表明采訪來意,說明此次訪談隻是作為一種校友間先後輩的交流,希望楊前輩不吝賜教。楊前輩表示樂意和我們分享一下他的求學經曆以及他走上職業崗位的這些年來的一些心得與體會,僅僅是一種交流,而不必做所謂的采訪!

楊前輩認為,想做好學問,要“沉得住氣”“紮紮實實”,特别要重視本科這一階段。他說,當下社會風氣十分浮躁,而誇張來說,“浮躁是萬惡之源”。他回想起,當年恩師梁钊滔先生曾經要求他們沉穩下來,要重視積累,所謂“好腦瓜不如爛筆頭”要善于做筆記。他回憶,1990年時他做平山客家人民族調查,研究成果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而多年後平山客家博物館成立,他當年的研究成果成為了重要資料。當年他在深圳一個農村拍的老照片,當時也不見得出奇,然而因為深圳城市化進程迅速,往日的種種景象早已不複存在,唯有他才擁有的老照片也成為研究深圳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資料。他覺得,這就是沉下心來積累的效用。

當下他也這樣要求博物館的年輕人。博物館每年都會出版一份年刊,每位博物館的研究員都要在這上面發表一篇文章。令他欣喜的是許多員工紮紮實實地做好研究工作,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然而也有個别研究員投機取巧,以各種途徑剽竊他人成果,而不能沉下心來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這讓他感到十分可惜。他對當下不嚴格的學術風氣感到不滿。由此,他希望大學生在面對當前浮躁的社會時,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質,能夠“沉得住氣”,不要“耐不住寂寞”。

他記得當年他的老師王甯生先生見他總是在“報屁股”上發表文章,認為他經過多年的積累應該有更高的水平,受恩師鼓勵的楊前輩開始寫更多的文章并且請恩師進行指導與修改。這讓楊先生的學術能力日漸提高,并且讓他的文章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楊先生說“大學生剛畢業的幾年裡寫的文章常常都沒有什麼人喜歡,但是如果因為如此而不敢把自己寫的文章拿給别人看就永遠都不會有進步。”可見隻有在寂寞中默默忍受,并不斷完善自身,才能有所突破。

 
因為楊先生上大學時期中國正處于文革的特殊時期,他們那一代人作為工農兵大學生進入中大學習,曾經有不少人對他們報以懷疑甚至看不起。然而楊先生相信“一個人不怕别人瞧不起,最怕的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雖然他們那一代的大學生中有許多人是因為政策而進入大學學習,甚至了曾經有人交白卷而進入大學,但是不少人憑着自身的努力學有所成,如今在社會的各個部分擔任要職。縱觀當今社會,多少造詣深厚之士都曾經是當初的工農兵大學生出身。那些努力奮進的人不斷地提升自己,哪怕是工農兵出身,經過多年的努力,他也絕不會比現在的研究生或者碩士甚至博士生差,許多人的成就甚至遠遠超過了當今的碩士生或博士生,楊前輩就是這樣的人之一。楊前輩說他在大學時最大的體會就是“勤能補拙”四個字。他靠個人的勤奮,不僅積累了廣泛的學術知識,還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讓他漸漸甩開自己的精神包袱。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有精神包袱,對他的一生都會有影響。隻有甩掉了包袱才能有所成就。

針對人類學和考古學這樣相對冷門的學科,楊前輩告訴我們:“知識不會被浪費。”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式的我們,楊前輩建議我們,要學好自己本專業的知識和學科方法,靈活應變通用之;更要選好自己的課題,要注意目标,目光敏銳,把握得當。他告誡我們看清社會的基本狀況,分清熱點話題和冷門話題。以自己最有體會的,掌握最多材料而别人沒想到的方向,讓自己的選題成為自己的機會。他指出,近些年來我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各方面迅速發展,社會變化快,需要的人才也更多,層次更廣。一個擁有紮實基礎并且肯于腳踏實地的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會有所建樹。人類學和考古學這樣的學科雖然偏冷,但是過去的二三十年裡這些學科畢業的學子們在許多不同的行業都有很發的發展。因而楊前輩勸我們不必過于擔心将來無法适應社會崗位的問題。

楊前輩還告誡我們,以後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要懂得做人。“不要以為自己擁有高學曆就了不起。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碩士或者博士生,剛剛走進社會時就是個小學生。”他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說他剛剛畢業時,在博物館裡工作,常常會有些展覽,而當時的條件不比今日,展覽所需要的展台和展櫃等都需要自己親手去布置。當時楊前輩上司經常讓他做一些很瑣碎的事情,但這當年讓楊前輩十分不平,認為自己大學畢業出來應該是要做各種研究而不是做這些零零碎碎的雜務的。因為他的報怨,自此以後,他的上司就沒再讓楊前輩做這些瑣碎的事情。但是正因為這件事卻使楊先生失去了一個絕好的學習機會。原來很多資深的老師在開始時總是會讓新手們做一些瑣碎的事情,如果新手們能把這些瑣碎的事情做好,以後就會慢慢地把他所掌握的各種知識傳授給這些新人。這件事讓楊前輩回想起來既好笑又後悔。現在他想:“老師經常使喚你,發現你踏實肯幹時,就會教你一些特别的知識……”青年人不要眼高手低,經不起曆練。

(三)遊覽博物館

11點30分,在楊耀林先生闡述完他的人生經曆和對大學生的殷切期待後,邀請我們參觀深圳博物館。我們在楊館長的指導下,參觀了現代化的深圳博物館。深圳博物館建成于200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時正式對外開放,深圳博物館外觀宏偉,展館共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絲路遺韻,展示新疆地區的考古發現,期中展示了大量的漢唐時期的西域文物,讓采訪小組感到驚訝的是,展覽品中的幾具古代木乃伊,其中有很著名的樓蘭美女,讓組員們贊歎不已。另外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多為墓葬冥器,大多造型精美,體現了古代西域極高的藝術水平。

第二層為古代深圳和近代深圳的展覽。深圳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保留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與石器,有許多是在平常上課提到和在教科書上看到的,今天見到實物,讓尋訪小組成員們大開眼界。精美的寶石、精細的雕刻花紋,體現的古代藝人高超的技藝,令今天的觀賞者們贊歎不已。

第三層是改革開放後的深圳,展品體現了當初決定改革開放時中國領導人的雄識大略以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科技的飛速變化,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伴随着一幅幅圖片與生動的展品,尋訪小組成員共同經曆了中國三代領導人為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作出的巨大努力,親眼見到了許多以前隻是從父輩那裡聽到的東西。

12時30分,我們與楊先生在博物館見面,楊先生熱情款待我們,我們一起吃了午飯。席間,系友尋訪小組與楊先生又進行了輕松的交流。楊耀林先生是從中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梁钊韬教授,楊先生稱贊梁钊韬教授是将考古學與人類學結合起來的第一人。楊先生也回憶了大學裡的一些生活。據楊耀林先生的回憶,當時本科生每月有20元的補貼,一個月夥食費16元足夠,早餐兩分錢一碗的炒粉,楊先生覺得非常的美味。楊先生也詢問了現在大學生每月的夥食費,我們向楊先生介紹了現在大學各方面的費用情況,楊先生介紹說當時家裡經濟情況不理想,而大學生不需要花家裡錢了。我們還聊了許多輕松的話題,聊到梁钊韬教授,楊先生回憶道,梁钊韬教授在文革期間,為了躲避政治幹擾,帶領同學們在田野中上課,這也成為楊先生大學生活的一件趣聞。

(四)告别

吃完飯後,系友尋訪小組成員已從楊耀林先生那裡獲得了豐厚的人生經驗和對大學生活的認識。楊先生工作繁忙,我們也不方便過多打擾,就此與楊先生告别。之後我們繼續遊覽博物館,遊覽完後便踏上歸程,尋訪工作圓滿結束。

 
二、組員感想:

莊皓琰:這一次的系友尋訪對象是博物館的館長,經前期查閱資料資料,得知楊館長曾是一個年輕有為的人,不禁使我們對這次尋訪多了幾分期待。與楊先生的交談,感受到楊先生是一位非常嚴謹認真的學者,從他身上看到老一輩學者的優良風範。他教導大學生要正确認識自己,不要自以為是,正好針對了現今大學生缺乏準确的自我定位的問題,給我們這些剛步入大學的新生們深刻的啟發,現在大學生與楊先生那個時代不同,大學畢業後國家沒有分配政策,一切要靠自己在大學期間打好基礎。楊先生也特别強調了大學生要有紮實的基礎,不要受現在浮躁之風的影響,讓我們也十分汗顔,反省自己日常的大學生活,年輕盲目,缺乏堅定不移的意志與精神,通過與楊先生的交流,讓我們對自己的未來又多了一份思考。他的教導也會給我們的大學生活帶來極大的幫助。

王佩:從最初成立系友尋訪小組,到讨論确立尋訪計劃;再從發郵件與系友聯系,到與楊耀林前輩确定行程安排;最後從前往深圳博物館拜訪楊前輩,到此刻筆者坐在電腦桌前整理尋訪資料與心得體會,一共曆時半月有餘。在這期間經曆了困惑、忐忑、緊張以及興奮等陳雜五味,感慨頗多。尤其是在博物館裡與楊前輩交流的過程中,楊館長熱情的接待讓我之前心底的忐忑一掃而空,和善的言語間表現的學者風範讓我如沐春風;聆聽他從三十年的工作曆程中總結的“知識貴在積累、實踐出真知、腳踏實地務必戒除浮躁”等心得體會,樸實的話語所表述的真知灼見讓我有了許多的自省。回顧一個多學期的大學生活,真的還與以往一樣被太多的浮華表象所吸引,學習敷衍了事,這種對知識積累的忽視必将會造成人的浮誇。最美好的時光總在不經意間逝去,大學四年的時間其實十分短暫,以後如若還不能靜下心來安心學術好好讀書,必然會留下諸多遺憾。所以讓我們的改變從這次系友訪談開始,從現在開始。

劉靖:一開始我是懷着忐忑的心情看待這次采訪的,因為對系友楊前輩的了解僅限于之前找到的資料,而且覺得楊前輩無論在閱曆上還是在年齡上都是我們所不能及的,對采訪楊前輩自然産生了一點壓力與拘謹。但事實上,采訪很成功,雖然因為緊張在最開始時我們出現了冷場的迹象,但因為楊前輩的支持(楊前輩為我們講了很多他對大學生的建議和想法),采訪最終讓我們收獲良多。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楊前輩不斷提及的,關于無論是本或碩或博,在踏入社會時都要學會融入社會,而不能自已為是,應該紮紮實實的做積累,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确實,我覺得身為一名學生,一直以來都生活在相對平和的校園,對這個社會的了解很膚淺,所以不應該自視甚,而應該虛心向前輩求教,踏入社會後,應該收起自己不該有的高傲,踏實地繼續學習,才會有機會真正成功。

葉文周:采訪楊前輩,短短兩個多小時的相處已讓我獲益頗多。曾記得有人說過:“越是深厚的人越顯得謙遜。”這句話在楊前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楊前輩從事工作數十年來對深圳地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以及後來傾盡半生精力籌建深圳博物館,此可謂對社會貢獻良多,然而楊前輩卻不認為自己這一生有什麼成就。這樣一位資曆深厚,治學嚴謹的學者,無疑體現了一種做學問、求真知所應有的風範。楊前輩的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不管你是本科學也好,碩士或者博士生也好,走出校園,剛剛步入社會時你就是一個小學生!”

社會這本人生大書需要我們花費一生的精力去研讀和學習。如果無法做到腳踏實地,即使學曆再高也難有成就。隻有那些能夠戒除浮躁,真正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人才有可能求得真知識,做出真學問!楊前輩這種對學習,對工作的态度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體會和實踐。

高鵬:今日甫見楊前輩,覺得他與我想象相去不遠:風度翩翩,和藹可親,儒雅謙遜。與楊前輩一番接觸,我覺得大有收獲——楊前輩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經曆豐富,所謂“讀一本好書就是與智者聊天”,而我認為“與智者聊天就是讀一本好書”。經過對楊前輩的采訪,我受到激勵,目标将在模糊中逐漸形成,而更重要的是更深刻地習得了做人處世的道理。楊前輩要我們沉着、勤奮,學會适應社會,我認為他提出的這三個要求,正是針對當前浮躁的校園的良方。在與楊前輩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對新、舊深圳博物館都懷有很深厚的感情;他講起當年的籌備建館工作時,既感慨當年的艱辛,卻也是激情澎湃,牽動記憶。他熱忱的态度十分讓我感動。

(三)總結:

自從接受學院安排的系友尋訪任務以來,系友尋訪小組的成員們就在為這次尋訪積極準備。從準備到正式尋訪順利完成這段時間,尋訪小組成員們收獲了很多,也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得到了寶貴的關于本專業的學習經驗。楊先生特别強調的紮實,不要浮躁,以及要有敏銳的眼光,這讓我們對本專業的學習方法、研究方法又多了一份認識。人類學和考古學都是研究性較強的學科,這種學科要不得浮躁,這些專業的學生要特别能沉得住氣,要“十年磨一劍”(楊先生語)在以後三年的本科學習和研究生的學習生活中,楊先生的教導會對我們産生重要的影響。

2、鍛煉與人交往聯絡的能力。在與楊先生事先接洽過程中,尋訪小組先由組長向楊先生發短信詢問是否方便接受尋訪,然後将學院的文件通過郵件方式發給楊先生,短信和郵件的詞句幾經斟酌,均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意見,生怕用語不當,給楊先生造成不好的印象。經過幾次往來短信,楊先生爽快的接受了尋訪,我們又給楊先生打電話,确定了他接受尋訪,并并向他緻以謝意這令小組成員們非常高興。但楊先生工作繁忙,尋訪日期隻能一再推遲。尋訪小組召開會議,決定清明節後再次打電話确定時間。每次打電話前,也是要讨論向楊先生如何清楚地闡述我們的目的,每次讨論,大家集思廣益,都能從他人那裡學到表達的技巧,為以後與人接洽積累了經驗。

3、鍛煉與長輩交流的能力。這次與楊先生見面,事前尋訪小組成員都有些緊張,但在訪談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們逐漸放下包袱,與楊先生談的也越來越輕松。楊先生清晰的談話思路也令我們清楚的把握住了楊先生的思想,尤其後來在午餐期間,大家更是與楊先生随意談起了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這讓小組成員們認識到與長輩的交流也不必顯得很拘束,也就是平常的談話聊天,在以後與長輩的交流中,小組成員必将更加靈活自如。

4、提高了合作和團隊意識。整個尋訪小組作為一個整體,每個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期的準備階段,由莊皓琰、王佩、高鵬負責與楊先生進行聯絡,劉靖、葉文周負責寫收集材料和寫采訪提綱;在采訪過程中,莊皓琰和王佩負責提問,高鵬、劉靖、葉文周負責記錄;後期的整理階段,莊皓琰、劉靖負責講述整個活動過程,高鵬、劉靖、葉文周負責繼續訪談的過程,王佩負責PPT的制作。在整個過程中,每個人分工明确,都完成了自己分内的工作,整個活動的順利進行。

整個的尋訪活動,是小組成員們的一次難忘的經曆,在順利完成學院的尋訪任務的同時,小組成員們也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

最後十分感謝楊耀林先生對我們這次活動的大力支持和對小組成員的熱情招待以及給小組成員們提供的寶貴經驗,同時感謝學院給我們這次尋訪的機會,讓我們在與知名校友接觸中獲得人生感悟。尋訪小組全體成員向他們表示感謝!

(組長:莊皓琰組員:王佩高鵬劉靖葉文周)

 

附:

楊耀林,1950年1月出生,男,中共黨員,本科學曆,研究館員,1976年畢業于中山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同年分配到廣東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工作。1981年10月起參與深圳文物考古工作。1982年調入深圳博物館,組織第一次全市文物普查,申報公布三批共36處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深圳市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共深圳市第四屆黨代表,政協深圳市第四屆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香港考古學會顧問。多次參加國際、國内學術研讨會。

2004年11月主持深圳博物館全面工作以來,主持新館籌建工作,組織并編審新館《深圳改革開放史》、《古代深圳》、《近現代深圳》、《深圳民俗文化》、《博物館兒童專館》陳列提綱及展陳實施。成功策劃建成“深圳博物館收藏家俱樂部”,開展文物“寄展”,為收藏家提供了活動平台。

深圳特區報 085

我們正抓緊申報國家一級博物館

 

 

 

本報記者 金湧 王奮強 馮慶

在1981年以廣東省博物館考察隊隊員身份投身特區考古籌館工作的楊耀林,對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追求的事業充滿了感情——“那是我們用心血和汗水澆灌的博物之花”。很長一段時間,老楊在加班加點準備着深圳曆史博物館(新館)的裝修、布館工作,忙得不亦樂乎,我們的采訪也因此推了幾次。

老楊開門見山:“深圳博物館分為兩大塊,一塊是1984年動工興建、1988年建成開館的深圳古代藝術博物館,也叫老館,是深圳設立經濟特區之初最早啟動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一塊是1998年決定興建、現已落成的深圳曆史博物館,也叫新館,館址在市民中心東翼,定于今年11月8日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曆經20年的風雨,深圳博物館已由過去單一的地志性綜合博物館發展成為兩座分别以展示深圳曆史及中國古代藝術品為主要内容的大型博物館。“目前我們正在抓緊申報國家一級博物館”,老楊告訴記者,20多年來,國家累計投入8億元用于新老兩館的建設和運作,近3年來發展尤為顯著,在館舍建設、藏品管理、文物征集、文物研究、展覽、教育宣傳、引進人才等方面均有長足進步,特别是高質量的展覽逐年增多,博物館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功能”不斷完善,已成為深圳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立館創業艱難

回首建館之初以及曆經的歲月,楊耀林思緒起伏,他特别提及前輩莫稚。50多年前,時任廣東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副隊長的莫稚,就率領考古隊在寶安縣的鹽田、西鄉、松崗等地調查,發現了史前和先秦時期的遺址18處,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陶片以及陶器等遺物,揭開了深圳考古第一頁。

進入20世紀80年代,深圳掀起了大規模的特區建設熱潮,為搶救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古迹,老楊和隊友們追随莫稚開赴深圳。“住在工棚中,引來照明電,井裡取用水,兩元一頓飯”;晚上整理出土文物,至深夜肚餓難耐,就到工棚背後挖番薯充饑;住宿地沒廁所,如廁用考古小鏟挖個坑掩埋了事……條件之艱苦,常人難以想象,但是大家的熱情幹勁非常之高。

老楊動情回憶:1981年國慶節剛過的晚上,莫稚面對一間鐵皮房内堆滿的出土文物發愁,沒法落腳,稍不留意就要踩碎陶片、碰倒陶罐。出土文物應該有個“家”,必須建立博物館。于是,莫稚與分管文博的市圖書館副館長黃愛英商議,大家一起連夜起草“關于建立深圳博物館的報告”。之後,羅昌仁副市長親自來到鐵皮房考察文物。同年11月17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建立深圳博物館。拿到批文,莫稚和黃愛英馬不停蹄,跑人事編制辦要編制,到财政局要開辦費,向文化局要辦公場地。

1983年,市政府決定興建“八大文化設施”,老楊和同事們奔走相告,“深圳博物館立項上馬,迅速啟動,口号很響亮:要建20年不落後的博物館!”

◆全國支持深圳

楊耀林談道,深圳博物館初創時期,最大的一個成功亮點是上下一心極其合拍地使出“三闆斧”。

“一闆斧”:莫稚飛到北京,說服國家文物局的領導,發文要求全國大館、老館調撥一些文物及參考品支援深圳博物館,并分期分批組織文物精品赴深展出。

1984年5月,由國家文物局主持,在深圳西麗湖度假村召開“全國博物館支援深圳博物館館長座談會”。與會的故宮博物館、中國曆史博物館,以及上海、南京、河南、陝西、山西、天津等著名博物館的領導和專家,紛紛為深圳出謀獻策,此次座談會的規模、形式和内容,在中國地方博物館建館史上實屬罕見。

“二闆斧”:組織隊伍征集文物,走出深圳,把握線索,上門求索。經著名書畫鑒定家蘇庚春牽線搭橋,與鄧拓的夫人丁一岚取得聯系,将鄧拓生前收藏的40幅明清書畫捐獻給深圳博物館,其中有明代佚名的“文會圖”、“雲嶺飛瀑”,清代八大山人、任伯年等大家的力作,成為深圳博物館的重要典藏。老楊透露,“這一批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文物,當時僅給了丁一岚1萬元獎金,而丁一岚又将這一萬元捐給了‘修我長城’,其高貴品德令人欽佩。”

“文革”結束後,中國的書畫家釋放出巨大的創作熱情,深圳博物館抓住契機,廣泛征集當代書畫家的作品。蘇庚春積極引薦征集人員登門求索,或親自代為征集;莫稚背着沉重的文房四寶走南闖北,每拿到一幅作品便回贈作者一方硯台數枝筆,經過一年多努力,共征集到300餘位當代中國書畫大家的作品。

“三闆斧”:開展全市文物普查,發掘整理出土文物,摸清家底,為開館展覽《古代深圳》、《近代深圳》豐富展品。深圳博物館請來了韶關、肇慶、南雄、惠州博物館的負責人,以及省博物館的專業人員支援深圳。老楊至今記得驚險一幕:1984年6月8日,司機小黃開着客貨兩用車載着莫稚等到沙頭角拓中英地界碑,當汽車下坡轉彎進入大梅沙時,翻到公路4米下的沙灘,車頭撞扁,玻璃破碎,四輪朝天,車内人相互疊壓。莫稚被救出後右手受傷,輕微腦震蕩,血流不止,趕緊急送沙頭角醫院救治……

往事曆曆在目。1984年夏,大亞灣核電站工程開始清理地基,那裡有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将軍及其夫人墓葬,為有效地保護劉起龍墓,加快繪圖、遷移并清理。天氣酷熱潮濕,蚊蟲成群,隊員們大家跳到墓坑中清理陪葬品,晚上睡在墓邊,以免失盜。1985年5、6月間,大鵬灣畔的鹹頭嶺遺址出土大量石器和陶器,大家白天冒着驕陽在沙灘上發掘,晚上整理資料,餓了燒火煮稀飯,提着煤氣燈到海灘抓蟹抓蝦……

◆觀者好評如潮

楊耀林說,“深圳博物館正式動土開工,展覽籌備工作同時進行,博物館既以地志性為主,就必須全面地反映深圳曆史。因此,拟定了《古代深圳》、《近代深圳》、《今日深圳》三個基本陳列。”

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作為特區産物的博物館,在陳列中必須展示深圳的改革開放和建設成就,這不僅是時代賦予特區的使命,也是博物館的一大特色。于是,成立了“特區研究部”,專門收集、整理、研究深圳經濟特區的史料,籌備《今日深圳》展覽。該館的“特區研究部”是深圳市最早建立研究特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部門。

“籌備三大基本陳列,困難重重,一是業務人員少,二是史料少,連《新安縣志》都要到廣州中山圖書館複印。莫稚帶領我們前往廣州、東莞、惠陽查找曆史資料,到廣東省博物館和廣東革命博物館請來專家,協助編寫陳列大綱,複制省館收藏有關深圳的曆史文物及文獻資料,打下了堅實的館藏基礎。”

老楊最後告訴記者,如今的深圳博物館今非昔比,在“老館”的古代藝術博物館,館藏文物25000多件,其中一級品25件、二級品141件、三級品4358件,藏品主要分青銅、書畫、陶瓷三大類,其中青銅器的收藏數量、質量居廣東省文博系統前茅。而即将正式對外開放的深圳曆史博物館,定位于展示深圳曆史,特别是深圳特區改革開放曆史及深圳古代民俗文化。深圳博物館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如今設立了文物藏品保管、展覽、信息技術、文博資料、文物保護修複、教育推廣、改革開放史研究、曆史研究、古代藝術研究等12個機構,擁有一批高、中級技術職稱的研究專家。自開館以來,每年接待海内外觀衆20至30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視察,迄今有尼克松、基辛格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或代表團前來觀摩,博物館受到一緻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