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華廿三載,濃濃母校情
劉曉東:社會學專業1984級本科,現任中國民生銀行廣州分行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
校友寄語:祝太阳集团1088vip越辦越好、祝社會學專業越辦越強、祝所有的學弟學妹們健康成長學有所長!
采訪時間:2011-4-6
采訪地點:中國民生銀行廣州分行
隊伍成員:牛馨儀 關菁菁 馮曉敏 鄧霄霄
撰稿: 鄧霄霄、馮曉敏
4月6日傍晚6點,我們一行四人如約來到民生銀行廣州分行的辦公大樓。在劉曉東校友的辦公室裡,他親切地與我們一一握手,我們随即送上早已備好的禮物。雖然是初次見面,但同樣的學習經曆,對母校同樣的眷戀,似乎發揮着無形的力量,把我們間的陌生感漸漸抹去。窗外是沐浴在夕陽中的天河,這樣壯美;眼前是整潔的辦公室,如此溫馨……五個人的談話,就這樣輕松愉快地開始了。
<憶往昔青蔥年華>
“正值08年畢業20周年回到中大校園,以後就是零零星星回去過幾次,但都是因為有事就急匆匆的離開。北門變化很大,黑黑的一條小路過去,連着中大碼頭,沒有其他的路,而是隻對着這一個碼頭,沒有現在這麼漂亮,現在變化很大。” “那時候買書貴,多數是借書看,圖書館更新得也沒現在快。” “以前我們住的是十人間的宿舍,公共衛生間。” 從師兄的話裡,我們仿佛多少體味到了那個時候的中大、那個年代的大學時光。但是,縱使歲月流逝,“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訓未曾褪色;逸仙路旁紫荊散發的芳香跨越了時代的變遷,連通着從曾經到未來的旅程;東區的學生宿舍仍然停滿了印刻青春記憶的學生單車,飯堂裡也總是傳來隻屬于學子們的歡聲笑語;教授們用精益求精的講解和對學術的認真态度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大學子……這樣的中大,不曾改變它是屬于所有人的!當然,如今,跨越世紀變遷的中大的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學設施更加現代化,多媒體的廣泛應用方便了學子們的知識學習;種類繁多的社團活動讓我們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交通的發達、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學術調查變得方便可行……這些變化,給中大、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财富,相比之下,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學習條件是多麼值得珍惜啊!劉師兄眼中的中大永遠是唯一的、美好的、值得敬仰的大學,因此他也反複告訴我們一定要珍惜大學四年的美好時光,有意義而充實的度過自己的大學時代。
老師總會給予學生巨大的影響,談及師兄對當年哪位教授的印象最深的時候,劉曉東系友毫不猶豫的提及了這位影響力深遠的優秀學者——何肇發教授。“何肇發老師教過我們課,但是因為當時中大社會學系是他一手操辦起來的,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所以如果說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了。他同時也是曆史系的教授,出版了很多關于曆史方面的書籍……因為何老師在外學習過,所以視野比較開闊,當時沒有課本,何老師就找了一些台灣的書讓我們閱讀,他的閱曆比較的豐富,所以講起課來大家覺得還是很有興趣的,而且我們對這門學科了解又很少,有時候老師介紹的一些事情或者是案例啊我們都還會覺得很新穎……”可見,何老師給劉曉東師兄留下的不僅僅是生動的講課,更多的是作為一名教師對渴求知識的學子傳授畢生的學術精華。“上學的時候有一些社會調查,就是渠道一些農村和街道進行一些調查,這個給我的印象還是很深刻的。因為當時感覺學校和社會是完全隔離的,所以有一個機會了解社會,感覺還是很新鮮的。大學期間還是有過兩三次類似于這樣的調查。”當問及“什麼事是大學期間一定要做”時,師兄告訴我們,大學期間要多與社會接觸,當然也要盡力學好專業課程。相信這與他當年的學習經曆不無關系:嚴謹的治學态度、紮實的社會調查實踐功底,始終是中大社會學系代代傳承的優良傳統。
大學生活總是美好的,在短暫的4年中,一定會有一些東西是我們一定要去嘗試做的,你可以完完全全的找尋自己的天地、探索發展的道路;你可以談一場雖不轟轟烈烈但要樸實純真的戀愛,來體驗青蔥年華的美妙;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你所熱愛的事業當中,飽嘗成功的滿足感、幸福感;你可以學會自強、獨立,學着自己處理事情、學着像一個成熟的大人一樣做事;你還可以不斷的感受到世界的廣大和自我的渺小,于是不斷奮鬥,去争取你認為充滿了可能性的事情……
讀書讓人快樂地思考,讓人倍感充實。在中大,劉曉東師兄度過了他人生裡美好的四年,聽着他回憶當年的學習、生活,我捕捉到了一種濃濃的母校情懷。
<談職業生涯:前輩的經驗>
剛剛畢業的時候,劉曉東師兄被分配到了統計局。從88年到05年,一幹就是了10多年。05年地一個偶然機會,他來到了現在的崗位,從公務員到了企業。劉師兄也坦言,之前并沒有想過往金融行業發展。因此劉師兄不斷強調着命運和機遇的重要性,“現在就業更加靈活,機會也會更多。而且人生的機會不止一次,機會會很多,但是要看你怎樣去把握。”
談到從事金融業的經驗,師兄也不斷重複着這樣兩個字——業績。他提醒我們道“大學裡面最重要的不是專業而是學習能力,當你從事一項新的東西的時候你會怎樣更好的去适應它掌握它。現在銀行的門檻還是很低的,但是更多的是看你的業績來定性,而對專業要求會很少。在學校學習一些基礎的金融課程,打好底子,做好基礎性的東西。社會學是一門比較虛一些的學科,如果可以學到一門比較實用一些的東西應該會更好。”因此,他鼓勵我們在大學裡要培養興趣愛好,也要學好本專業。學有餘力的話,可以争取輔修、讀雙專業,甚至考證也未嘗不可。畢竟,這些也可以作為将來求職競争中的籌碼。
學校生活固然是美好的,可是所有的學子不得不面對工作的壓力,因為隻有走上職場,才能夠真正學會獨立。在談及劉曉東師兄對當代大學生找工作的态度時,他這樣說道“第一,不管工作效率還是工作壓力,你一定要不斷克服阻礙,提升自己的素質。第二,因為在政府機關除了個别人之外,一個是靠你的能力一個是靠你的資曆。多數人還是要看你的資曆的。”
在談及人生的感想時,劉師兄強調了大學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大學最重要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培養一種人生理念,一種做人做事的理念;同時,大學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正确的思維方式,觀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判斷是非的能力。随着全球化的發展,未來的競争是全球的競争,這種競争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适應未來的挑戰,大學教育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全球移動能力”,包括較強的外語能力、環境适應能力、親和的溝通能力、寬廣的知識面以及國際眼光、全球視野等。劉師兄以自身經驗啟發了我們,讓我們對大學的學習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們受益匪淺。
走入社會之後,就脫離了學生時代的單純與不成熟,看待問題的方法和角度都要更精準更深度一點。經曆職場磨練的劉師兄教導着我們在職場中挑戰自我的秘訣——寬容、不要計較太多事情。為人處世、能力、運氣,為人處事很重要,要和和氣氣。能力是天生的,勤能補拙隻是一定程度上會對其有影響,但是不會有決定性作用。
當我們問及最為關心的社會學專業的就業形勢時,師兄仍然對社會學專業有信心,尤其是中大的學生。誠然,社會學專業不是什麼所謂的“熱門專業”,也可能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可是社會學專業所教授的是我們調查社會問題的一套方法和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角。按師兄的話來說“就我對社會學的認識,我認為就業不會那麼悲觀。因為人文科學裡除了少數的幾個專業性非常的強如法律、會計、商科等,其他多數的還是沒有什麼專業性很強的專業,所以多數學科的起點應該還是差不多的。但是我不知道現在社會上對這個社會學的認同度有多高。中大的社會學全國排第3,所以你們因該還是有更大的優勢。不對口是必然的,但是從就業的方面來說輔修或雙學位可能會更好一些。”
把握機會,耕耘人生。劉曉東系友牢牢抓住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打出了一片屬于他自己的天空。
<後記>
一個多小時後,采訪結束,這時正值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辦公樓裡差不多已是空無一人。劉師兄仍然興緻很高也非常耐心。是分别的時候了,師兄特意為我們錄了一段話,作為對母校的誠摯祝福、對晚輩的殷切寄語:“祝太阳集团1088vip越辦越好、祝社會學專業越辦越強、祝所有的學弟學妹們健康成長學有所長!”發展社會學的道路任重道遠,需要幾代人不斷地努力。在社會學專業複辦30周年之際,有幸接觸到這樣一位優秀的學長,我們着實很開心。在這場輕松、深入的對話後,我們不僅加深了社會學的專業認同,也從他的經曆和經驗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示:無論是對待學習、對待将來工作、還是對人生規劃,更加明确了前行的目标和腳下的道路,那就是朝着心中的理想大步向前走!就像劉曉東系友一樣,充實利用大學資源,為未來職場做足充分準備,創造一片屬于我們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