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尋常,田野求知 ——記2015級人類學與民族學田野實習培訓課
2017年6月29日與7月3日,從百忙中抽出時間的人類學系教師,與期末備考中的同學們,齊聚馬丁堂二樓講演廳,進行了兩天的田野培訓課程。
田野實習,是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一大特色。每年暑假,系裡老師都會帶領應屆學生去往不同的田野點,進行為期一個月左右的田野調查。
今年的實習時間是暑期7月8号到8月中旬,由何國強老師、陳志明老師、周大鳴老師、程瑜老師、餘成普老師、段穎老師、張文義老師、夏循祥老師8位人類學系教師帶領一共56名同學分别前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湖南省懷化通道縣、雲南省臨滄市、雲南省騰沖縣、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等三省六地進行田野調查。
田野實習,同學們翹首以盼。在正式出發之前,何國強老師、張振江老師、程瑜老師、段穎老師、餘成普老師、張文義老師、夏循祥老師七位老師為同學們上了兩天的田野課,在具體實踐前,先以經驗和理論“武裝”同學。
何國強老師的講座題目是《田野調查前的文獻準備和田野調查中的人口統計》。何老師就這次田野點的地理特點,特别提示我們高原田野工作的注意事項。他向我們講解文獻準備的意義與方法,提醒我們要挖掘校圖書館的特藏室與各種方志的資源。在縱向看曆史記載,橫向與當代研究比對;同時也不能忽略戶口查詢,可用戶口數據來思考社會結構,以圖在資料、觀點、方法上取得研究突破。
夏循祥老師的題目是《田野調查倫理》。他先講述自己最近的田野經曆,妙趣橫生,引來陣陣笑聲。他引導我們思考,當研究影響到當地日常生活時,要如何思考正當性;我們要如何保持與當地的關系,以方便既有和未來的田野研究。他總結出“尊重、平等、不求傷害對方”的田野調查原則,囑咐我們妥善處理人際關系。最後他勉勵我們:“我們的出現,也是村民人生的一筆财富”,希望我們都能收獲寶貴的田野經驗。
張文義老師以《田野中的細節,體系與叙事》為題,以人類學基本原則——把現象放入所在社會、時代、區域去理解——為線索。他以語氣、性别、空間位置等為例,希望我們思考如何以整體環境去看現象。在田野實習中,我們要可以關注話語、物與活動-事件,具體即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句子之間的聯系、說和做的差距;物質的構成、物的社會生活與人/物關系;實踐論下的事件、事情發展的脈絡等等。他希望我們能做好面向田野、面向親友、面向自己與面向職業的四個田野叙事,并達成情境、體驗、體系、審美等四方面的要求。
張振江老師講座以《田野資料的分析與整理》為題。他提示我們田野調查上可以婚姻、祭祀、喪葬等等傳統題目入手,這樣可讓專業教學得到應用,串起兩年的知識。他建議我們養成好的習慣,比如每張照片都要做好筆記,作為提醒。田野期間,我們應該形成論文的草稿,以保留印象,也可讓自己有時間在過後重新思考,以做遠近比較。總之“修行在個人”,他勉勵我們要“好好幹”。
段穎老師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寫作》講題以紮實的人類學理論為基底。民族志遺憾豐富,可以是現象志、生态志或文化志,但不能淪為村落志。我們在實操中,要有意識思考問題,我們要和什麼議題對話、要如何讓自己的報告與其他研究形成觀照。他說偵探小說可以是很好的參考,幫助我們思考如何串起線索、找出邏輯。田野工作要反思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關系,并與其他學科對話。民族志的寫作,既要有實證邏輯等等的剛性思維,也要有經驗直覺等等的柔性表達。我們既要正視理論與現實世界的斷裂,也要承認民族志的文本意義。
餘成普老師的《田野訪談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注重參與、觀察與訪談的方法。參與體驗中的與居民生活的細節,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技巧。他提示了我們很多實用而具體的信息,如吃飯不浪費的講究、對實質邀請和口頭的區分、作息要和當地人一緻。在他的講解下,我們對田野調查的流程更有印象。他希望我們能做到田野的基本要求:定性、整體性、循序漸進、深入現場、全身勤快。我們也應注意禮節與記錄、提問與傾聽。
程瑜老師的《田野漫談》,介紹的主要是發展人類學的實際經驗。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是一種尤其應用于邊緣群體的快速獲取資源狀況、地方信息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實現在發言權、分析權、決策權等方面的賦權,具有快速、信息量大、拟向學習、靈活等等特點。程老師具體介紹了專題小組讨論、畫圖(社區資源圖、社會圖、資源變遷圖、日常生活圖)、日記法、角色扮演法等調查方法。希望我們在田野工作的過程中能做到預先了解、尊重調查對象、不能損壞利益、尊重知情和同意權。最後勉勵我們挖掘身邊的田野,并實現費老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本次田野培訓,内容精彩,講解幽默,讓同學們對田野更加期待。田野調查,需要理論學習與經驗傳遞,但更需要各位同學的親身經曆。田野作為一門“手藝”,還等待着各位同學在學中做、在做中學。
感謝各位老師精彩的講授,感謝學校與學院悉心的指導和安排。期待田野,期待人類學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