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都市化背景下的民族醫學與醫學人類學工作坊順利進行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2016年12月3日至4日,全球化和都市化背景下的民族醫學與醫學人類學工作坊在中山大學舉行。來自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昆明醫學院、雲南省中醫學院、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遵義醫學院、大連醫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醫學與哲學》和《思想戰線》雜志社等15個單位50餘位學者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出席了本次工作坊。

 3日上午9:00,開幕式順利舉行。工作坊開幕式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醫學人類學專委會副主任程瑜教授主持。首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周大鳴教授對參加工作坊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從醫學人類學研究的意義、學科建置等方面肯定醫學人類學的進步,希望參會的老師們繼續緻力于結合西方醫學人類學與人文的努力,見證中山大學北校區與南校區的“南北合作”。接着,中山大學健康與人類發展中心主任鄧啟耀教授緻辭。他表達了對醫生及醫學工作的敬意,分享自己如何進入醫學人類學,提出了自己對民族醫學與醫學人類學發展新的期盼。最後,程瑜教授介紹了醫學人類學日益增強的社會影響力,并了感謝醫學人類學同仁。之後,程瑜教授主持舉行聘任儀式,聘請中山大學周大鳴教授、清華大學景軍教授、複旦大學潘天舒教授為中山大學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顧問并移步郁文堂前合影留念。

工作坊共五個階段,分别以“民族醫學:地方與全球化”、“衛生與健康政策:海外民族志”、“老齡化、疾病與污名”、“癌症與日常生活”與“民族醫學、互助網絡與生态健康”為主題,共有23位學者報告研究成果,主持與評議老師針對報告中涉及的問題與困惑、個案研究合理性、宏觀視野民族醫學田野實踐問題、話語權分析、地方知識與公共知識張力、民族醫學污名化與生物醫學本身的局限等方面組織了讨論。

    會議最後一個議程以“圓桌會議”的形式進行,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景軍教授主持,與會學者自由發言,共同探讨醫學人類學的學科建設與未來規劃。景老師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建議每兩年召開一次醫學人類學專題會議,促進學科交流繁榮;二是争取推出醫學人類學内部刊物,交流學習提供資料;三是為醫學人類學學科争取資金,建議與少數民族醫學集團溝通協商。與會專家也在在學科完善與發展、資金及發展推動過程中的問題給出建設性的意見。最後由景軍教授總結緻辭。本屆全球化和都市化背景下的民族醫學與醫學人類學工作坊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