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程萬裡 始于足下——2012級人類學系本科生田野考察記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13-04-28
為了增強人類學系本科新生對人類學和考古學專業的認知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并進一步推進人類學系 “博物館與文化遺産綜合實踐教學基地”的項目建設,2013年4月20日,我院組織2012級人類學系本科生分組前往韶關、佛山、開平、陽江等地的博物館、考古遺址、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短期的調研、考察。由12位專業教師帶隊,80多位同學參與了此次田野考察活動。
韶關組考察地點有乳源必背瑤寨、瑤族文化博物館、韶關市博物館、曲江馬壩人遺址、石峽新石器時代遺址等。在乳源必背瑤寨,同學們考察了瑤山地理格局、瑤族分布,了解必背瑤族的基本社會曆史、經濟發展現狀及風俗文化。在曲江馬壩人化石遺址,同學們了解了化石的發現、發掘過程、馬壩人體質性狀及其在人類進化系統中的地位。結合對博物館的參觀學習,同學們既領略了粵北風光,又感知了粵北古代文化,完美地展現了人類學和考古學田野工作的魅力。
佛山-南海組的考察地點有西樵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佛山祖廟、宋代窯址——南風古竈、石灣陶瓷博物館以及嶺南古村落“松塘村”、“簡村”等。同學們深入西樵山新石器洞穴遺址上世紀70年代的發掘現場考察;88歲高齡的關祥老師(當年西樵山遺址發掘者之一)還帶領同學們找到另一個石器遺址,并現場講述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過程。随後參觀“簡村”和“松塘村”兩個典型的嶺南水鄉村落,了解當地的民俗民風;還參觀了民族資本家陳啟沅先生的故居,對嶺南水鄉“缫絲業”經濟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在佛山“祖廟”,同學們見識了祖廟建築融彙的“三雕三塑”技藝,并觀賞了極富嶺南特色的醒獅表演、粵劇、葉問的詠春拳等;在南風古竈遺址,同學們了解了古代陶窯的形制、陶瓷器的制造工藝技術、以及明清時期石灣陶瓷的藝術風格等。
開平、陽江組的考察地點有開平碉樓和廣東絲綢之路博物館。同學們先後參觀了開平立園、自力村、馬降龍村等不同類型的碉樓群,對碉樓的分布特點、建築風格、建築材料進行了解,同時對樓内保存的家具、生活用品進行了考古學分析,并嘗試用人類學的“參與式觀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進行了解。重點參觀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深入了解南海I号沉船的勘測、打撈、試掘情況以及沉船出水文物的種類,進一步認識我國水下考古的發展曆程。
此次考察實習,增強了學生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理解和認可,激發了同學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增進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并加強了教學基地與各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之間的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