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肖達順同學榮獲首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首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評選結果3月份揭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研究生肖達順同學榮獲田野組獎學金,并赴京參加頒獎儀式和青年考古沙龍。

李濟(18961979)字濟之,清華大學畢業後留美,獲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1926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這是首次由中國人主持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至1937年主持安陽殷墟發掘。李濟先生曾經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當選台灣中研院院士,創辦台大考古人類學系。李濟先生的考古實踐和學術思想對中國考古學界産生了深遠影響,為海峽兩岸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說:“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的時代”
為紀念李濟先生對中國考古學的開創之功,鼓勵更多的考古專業學生不斷進取,201111月“發現中國基金”正式創設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面向海内外高校考古學專業(含考古學、博物館學、人類學、文物、出土文獻等專業)在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設置田野組、學術組和公衆考古組。首屆來自中山大學、牛津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8所院校的12名學生獲獎。
55日下午,頒獎儀式暨青年考古沙龍在李濟先生的母校清華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台灣的青年學生吳旻聰以一曲《碣石調幽蘭》為本次活動拉開序幕。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譜古琴曲,也是李濟先生情有獨鐘并做過深入研究的曲目。評審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總結了李濟先生的生平貢獻以及對當今兩岸考古學界的影響,勉勵各位獲獎者和參評者不斷進取。北京大學齊東方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和侯亞梅研究員分别進行了《細節與曆史研究》、《我的考古之路:從慢熱到癡迷》《人類: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精彩發言。活動還特别安排了“天下公器——青年學子與公衆考古”環節,放映了山西大學學子制作的考古電影《清水河》。
據人類學系副系主任鄭君雷教授介紹,肖達順同學本科就讀于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在沈陽市考古研究所工作六年後重返母校深造。鄭君雷教授說,“我作為肖達順同學的導師,深為他感到驕傲。而且,本次獎學金學術組的獲得者之一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石濤同學本科亦就讀于中山大學考古專業。這充分說明了中山考古專業的辦學質量,很值得高興”。據悉,獲獎者将受邀參加發現中國文化考察隊,于6月份在山西和河南境内進行學術考察。

(前排右一,李濟先生之子李光谟先生;右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嚴文明先生;右三,發現中國基金出資人代表、新加坡RH能源有限公司執行主席王海榮先生;後排右三,肖達順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