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餘成普老師就近期的血荒問題接受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專訪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10-11-01
今年8月以來,我國昆明、南京、北京、合肥等城市血液紛紛告急,發生大面積、長時間的血荒,嚴重影響了輸血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醫療事業。血荒問題由此成為近期媒體和公衆關注的熱點。
近日,就血荒問題,我國獻血研究專家、我院師資博士後餘成普老師接受了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三聯生活周刊、法制日報、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等多家媒體的特約專訪。在其長期紮實的獻血調查研究基礎上,餘成普博士就當前血荒問題出現的原因、獻血行為的現狀以及目前我國獻血機制的制定與實踐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發表了具有針對性的見解并對血荒問題的解決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對于“血荒”發生原因,餘成普認為,一方面,曆史的采血制度和中國傳統的文化使得健康憂慮依然是阻礙公衆獻血的主要因素,獻血“染病”和“傷身”的誤解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單一的獻血源增加了發生“血荒”的可能性。“衆所周知,農民工和大學生一直是獻血隊伍的主力軍。”餘成普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時說,現在的情形是:這兩個主力獻血群體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比如,學生放假、春節時農民工返鄉等,都有可能引發一場供血危機。他認為,政府和血站在宣傳獻血健康文化上依然要下功夫。而擴大獻血源成為緩解血荒的必由之路。在發動國家公務員、醫務人員等群體獻血上,政府或許可以采取一些靈活的辦法,“比如,是不是可以通過精神文明單位等榮譽給予态度積極的單位一些鼓勵?是不是多增加些象征性激勵呢?”此外,政府應當加大對血液中心的硬件投入力度,比如多購買一些采血車,擴大采血範圍。“隻有真正建立了無償獻血的長效機制,季節性血荒才有解決的可能”。
對于很多人質疑我國的獻血制度,餘成普認為不能因為在一些城市發生的季節性血荒就懷疑甚至否定我國的獻血制度。從國際和我國的實踐來看,自願獻血制度都是最高效率、最高安全的獻血制度。但他同時強調,在獻血制度的運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用血收費的透明度問題、用血報銷的程序問題等都需要亟待澄清和解決。
對于因血荒而懷疑公衆奉獻精神的觀點,餘成普認為奉獻精神和獻血不能直接劃等号。奉獻精神隻有在積極的組織運作和合理的制度運作過程中才能得到彰顯和維持。
餘成普博士從2006年開始關注我國的血液事業,其博士學位論文為《生命的贈予:中國血液捐贈的個案研究》(2009,清華大學社會學系)。2009年7月獲聘中山大學師資博士後。他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為署名單位發表的《作為組織問題的“血荒”》(《開放時代》,2010.1)、《生命的禮物》(《社會學研究》,2010.1)等論文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成為國内該領域少有的重要學術研究成果之一,并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5;2010.6)轉載。
目前餘成普博士為中山大學醫學人類學與行為健康研究中心秘書長兼研究員,研究興趣為血液捐贈和器官移植的人類學、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