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緬懷黃淑娉教授

5月17日上午,中國共産黨黨員、中山大學黃淑娉教授遺體告别儀式在廣州殡儀館3号廳舉行,近百名師生好友從各地趕來,深切悼念黃淑娉教授。學校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學院領導和師生代表等出席告别儀式,并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11時30分,遺體告别儀式開始。現場莊嚴肅穆,哀樂低回,正中擺放着黃淑娉教授的遺像。全場肅立,人們深情緬懷黃淑娉教授的光輝業績和崇高風範。
在緻悼詞環節,餘成普院長代表全體師生對黃淑娉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對其生平成就及對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卓越貢獻進行了回顧。學生代表周大鳴教授沉痛哀悼恩師,桃李之情存心間,将繼續發揚恩師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思想,傳承恩師的報國志向。
黃淑娉教授逝世後,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浙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共台山市委宣傳部、台山市第一中學等單位和個人分别送來花圈和發來唁電表示沉痛哀悼。
黃淑娉教授生于1930年8月24日,廣東台山人。1956年12月4日加入中國共産黨。1947年9月入讀北京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52年7月于北京燕京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央民族學院工作,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6年8月晉升教授。1987年12月從中央民族學院調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工作,1990年8月任人類學系主任。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2004年8月退休。2011年7月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首屆),2021年7月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黃淑娉教授長期從事人類學、民族學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曾在壯、傣、侗、黎、苗、瑤、畲、納西、彜、布朗、基諾、拉祜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和漢族地區作田野調查研究。出版著作12部,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合著《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獲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獲廣東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為重建我國人類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專著《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是第一部以人類學方法研究廣東省内族群與區域文化的著作。
附:黃淑娉教授學術成果(部分)
一、論文
1.論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民族研究的推陳出新,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5
2.人類學漢人社會研究:學術傳統與研究進路——黃淑娉教授訪談錄,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5
3.田野調查與曆史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15
4.費孝通先生對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貢獻,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15
5.自梳女的“婚嫁”象征,廣西民族研究,2004-09-20
6.圖騰的意義——讀列維-斯特勞斯《今日圖騰制度》,思想戰線,2004-07-20
7.從異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回憶,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2002-08-01
8.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的嘗試,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1-01
9.人類學中國化的理論、實踐和人才,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2-30
10.廣東漢族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2-20
11.《高姓群體的曆史與傳統》評介,廣東史志,1998-05-15
12.廣東與香港的區域文化研究──人類學個案研究淺析,思想戰線,1997-08-10
13.批判地繼承 積極地創新,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15
14.從西方學者看中國民族學說起,民族學研究,1995-12-31
15.廣東“細仔”制度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1-15
16.廣東台山“細仔”制,嶺南文史,1995-09-20
17.評西方“馬克思主義”人類學。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1-15
18.從西方學者看中國民族學說起,中國民族學學會論文集,1993-10-01
19.文化變遷與文化接觸——以黔東南苗族與美國西北岸瑪卡印第安人為例,民族研究,1993-06-30
20.試以黔東南民族文化變遷論民族文化交融的過程和條件,廣西民族研究,1992-12-30
21.改革開放中兩個苗寨的變遷——黔東南西江、金井苗寨調查報告,貴州民族研究,1992-09-30
22.人類學的社會進化觀及其批評的辨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4-30
23.略談民族文化特點研究,廣西民族研究,1991-07-02
24.論人類學的産生和發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5-01
25.進化學派的人類學與馬克思——讀《馬克思人類學筆記》,社會科學輯刊,1990-12-27
26.中國民族學要有自己的特色,民族學研究,1990-03-31
27.民族識别及其理論意義,中國社會科學,1989-01-10
28.論環狀聯系婚與母方交錯表婚,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06-30
29.中國解放前保留原始公社制殘餘的少數民族及其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民族學研究,1985-03-31
30.關于血緣家庭,民族學研究,1984-10-31
31.《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對原始社會史研究的貢獻,民族學研究,1984-05-30
32.摩爾根,民族學的偉大先驅者,中國民族,1982-07-30
33.發展我國的民族學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民族學研究,1981-08-31
34.略論親屬制度研究——紀念摩爾根逝世一百周年,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1-08-29
35.發展我國的民族學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中國民族學學會論文集,1980-10-01
36.偉大的民族學先驅——摩爾根,化石,1979-07-02
37.摩爾根以來的原始社會研究,國外社會科學,1979-04-01
38.摩爾根以來的原始社會研究的發展簡況,思想戰線,1978-12-27
二、著作
1.黃淑娉自選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11-30

2.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作者: 黃淑娉/龔佩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3.黃淑娉人類學民族學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10

4.廣東世仆制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01

5.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6.中國原始社會史話,作者:黃淑娉/程德祺/莊孔韶/王培英,北京出版社,1982/8

三、學人訪談、追憶、評述黃淑娉教授文章
1.派兼南北、學貫東西——為黃淑娉教授90壽辰而作,周大鳴,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2-03-15
2.态度決定成敗——小議黃淑娉先生的精神财富,何國強,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01-15
3.誨人不倦 師恩如山——重讀黃淑娉先生來信感言,胡鴻保,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15
4.在他鄉與故鄉之間——淺談黃淑娉先生的人類學田野實踐,張勁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15
5.黃淑娉與龔佩華怎麼編寫人類學教材——兼對批評家批評的商榷,張婧璞,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15
6.從黃淑娉教授的學術生涯看傑出女性學者的個人發展與成長規律,王天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15
7.從香港小姐到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讀《黃淑娉評傳》,胡鴻保,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7-15
8.笃學而力行 明辨而慎思——《黃淑娉人類學民族學文集》評析,馬建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15
9.曆史瞬間:黃淑娉教授與中國民族識别,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5
10.學科生命的探詢與見證——《黃淑娉人類學民族學文集》,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15
11.理論·方法·應用——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讨會綜述,秦紅增,廣西民族研究,2003-03-30
12.黃淑娉教授學術研究評述,莊孔韶/蘭林友,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2002-08-01
13.理論知識的階梯、“變熟為生”及其它——談黃淑娉教授教我學習人類學,黎熙元,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2002-08-01
14.近情鄉土無盡景,沉潛民間不了情——黃淑娉教授的學術追求與學術成就,孫慶忠,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2002-08-01
15.人類學家黃淑娉教授,陳運飄,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2-30
16.博士生導師黃淑娉教授,陳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1-15
四、微信公衆号發文合集
張勁夫 | 在他鄉與故鄉之間——淺談黃淑娉先生的人類學田野實踐
王天玉 | 從黃淑娉教授的學術生涯看傑出女性學者的個人發展與成長規律
張婧璞 | 黃淑娉與龔佩華怎麼編寫人類學教材——兼對批評家批評的商榷
五、學界悼念:
薪盡火傳,萬古流芳
恩師黃淑娉不幸于日前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三,不惟門下弟子沉痛哀悼,中山大學乃至中國人類學界民族學界都深表哀悼。
今天,我們在這裡送别先生最後一程,緬懷先生為民族學人類學學術所做的貢獻,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中國人類學學科建設所做的貢獻!
先生之學,學貫東西,派兼南北,經世緻用,曆久彌新。
首先,談“學貫中西”。 先生祖籍台山,1930年出生于香港世家,黃先生受的學術訓練,中西結合,孫慶忠在《黃淑娉評傳》的第一章題目就是“中西合璧向學路”。書中提到了黃先生4歲開蒙,上香港英華女書院,更是中英文并舉,中文學的是《四書》,毛筆字臨摹書法大家,除中文課外,其餘均為英文教學。抗戰爆發後,回台山老家避難,入台山一中上學。因時有日寇來犯,上學是斷斷續續的。筆者參觀台山一中校史館時,黃先生被列入優秀校友,特意在黃先生照片前留影。抗戰勝利後,黃先生入廣州培道女中,是教會中學。1947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燕京大學。燕京大學更是全英文教學的大學。所以黃先生有着很好的國學和西學的訓練。後來從事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很自然能夠把西方的人類學理論和方法融入中國的研究實踐中。黃先生早期的摩爾根與原始社會研究,後來的廣東族群研究,都可見其融彙中西學問的根底。
再解“派兼南北”,人類學界早期有“南楊北吳”之說,人類學的“南派”和“北派”更因為張海洋的文章而廣泛流傳。黃先生早年于燕京大學接受學術訓練,北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她的授業之師,如吳文藻、潘光旦、費孝通、林耀華等。1952年院校調整,上述幾位先生調到了新成立的中央民族學院,楊成志——南派的代表人物也被調整到一起,黃先生畢業後也留在中央民族學院任教。可以說,黃先生受的學術訓練兼有南北兩派特征。其次,黃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生在香港,祖籍台山,17歲獨自北上到燕京大學求學,直到40年以後才回廣州工作,普通話講得好,一口廣州話也很地道,從語言上講,也是南北兼容。其三,其研究也是兼有南北,既跟楊成志先生到過中南、廣東、福建做調查,也與林耀華先生一起去過内蒙、雲南做調查;其研究成果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區域研究和個案研究。
先生之德,溫文爾雅,自強不息,知行合一,懿範長存。
先生不僅是中國第一代人類學女學者的傑出代表,也是國内培養的首批人類學家代表! 先生不僅理論功底深厚,更紮根于人民,從田野中閱讀生命。先生非常關心和同情普通群衆的生存境況,注重以學問服務人民,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德! 1947年她北上求學進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接受專業訓練。1952年畢業後進入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曆史系、民族研究所工作。1987年調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和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2004年正式退休,仍然奮戰在研究一線,成績斐然。先生曆任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任、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等職,為學科建設嘔心瀝血,為學術發展甘為人梯,令人感佩!先生第一次田野調查是在内蒙古呼納盟(今呼倫貝爾盟)牧區實習,先生先後在蒙古、苗、瑤、畲、壯、侗、傣、黎、彜、哈尼、拉祜、納西(摩梭)、基諾、布朗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地區作過長期或短期的調查。調查的目的,除了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指導研究生調查研究和本科生的調查實習,也為了回答學術之問人民之問,為民生謀幸福。在紮實的田野中,先生從認識不同人文類型、區分民族的标志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三方面進行了理論提煉。1994年,先生光大梁钊韬先生的學術傳統,整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部分師生以及兄弟校系和外國學者共30餘人,在廣東17個縣市進行實地調查,運用人類學四領域的理論方法,對廣東漢族的廣府、潮汕和客家三民系進行綜合研究,研究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的體質形态、文化特色及其曆史發展和現實變化;探讨改革開放20年來廣東經濟迅速崛起過程中,曆史上傳承下來的固有文化因素、人文精神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成為了先生的标志性成果,至今仍啟發着後學傳承創新、發揚光大。
先生之風,經師人師,達己達人,春風化雨,山高水長!
先生不僅著述豐富,且桃李滿天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惟門下弟子敬佩于先生的悉心教導循循善誘。整個人類學系的學生們,對先生春風化雨言傳身教的引導亦是曆曆在目!記得在2003年中山市舉辦的慶賀先生從教五十年的會上,黃先生的弟子們,莊孔韶、胡鴻保、何國強、覃德清、黎熙元等都談起了與先生學習、調查的經曆;時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李延保教授更是對先生給予高度評價:黃淑娉教授作為女同志,7次帶學生深入田野,體現了楊成志教授講的“人類學的路是靠兩條腿走出來的”學科原則。正是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黃先生才寫出了十餘本專著和數十篇論文,培養了大批的博士、碩士人才。在此,我不僅感謝她培養了人才,而且為豐富中大精神上也作出了貢獻。在中國人類學史上,中大有厚重的一筆。
人類學在中國走過了坎坷歲月,先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始終能夠積極面對,辛酸中更多是不懈的積累。1987年先生調到中山大學時,人類學系創系主任梁钊韬先生去世,人文學科處于低潮,先生臨危受命,接受梁先生托孤的幾個弟子,頂着巨大壓力,化解人類學系博士點的危機。那個時候的博士生導師資格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批準,學校沒有權限。先生不負衆望,順利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文化人類學博士生導師,名正言順成為中山大學人類學學科帶頭人,成為人類學南派的領頭羊。今天的人類學系,蒸蒸日上,飲水思源,我們不能忘記先生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今天,人類學系的弟子們,奮戰在祖國的各條戰線,這足以告慰先生之英魂!
先生雖然與我們永别了,但先生之學,先生之德,先生之風與珠水雲山長在,與燕園康樂園長在,與台山嶺南華夏長在!黃先生千古!
周大鳴
2023年5月17日
黃先生千古
學貫東西立足田野華夏留風範;
派兼南北蔚起人文嶺海銘師恩!
弟子大鳴敬挽
2023年5月17日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緻黃淑娉教授治喪委員會唁函
太阳集团1088vip并轉黃淑娉先生家屬:
驚悉我國著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黃淑娉先生不幸于2023年5月11日在廣州逝世,作為黃先生曾經工作過的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師生,我們感到萬分悲痛!在此,我謹代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向黃淑娉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黃先生的家人表示深切的問候!
黃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1952年7月,她從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央民族學院工作,先後在研究部中南民族研究室、原始社會研究室工作,此後擔任民族研究所副所長。長期擔任吳文藻、潘光旦、費孝通、林耀華等老先生的助手,并協助林耀華先生指導學生。黃先生深度參與了新中國的民族識别、少數民族社會曆史調查等重大工程和民族學、人類學學科建設。
1987年底,黃先生調至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工作,成為改革開放後民族學、人類學承前啟後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她為中山大學人類學、民族學學科建設傾注了無數的心血與精力。在70多年的教學科研中,黃先生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常年堅持田野調查,在民族識别、原始社會史研究、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方法以及嶺南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等領域成就斐然。她合作撰寫的《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影響了幾代學子,至今仍是民族學、人類學專業必讀參考書。她為我國民族學、人類學領域培養了幾代學人,很多學生已經成為中國民族學、人類學領域的著名學者。
黃先生在學術上造詣深厚、治學嚴謹,将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的民族學、人類學事業,尤其重返嶺南之後融通南北學界,不斷拓展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堅韌剛毅,海内同欽。黃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将繼承先生遺志,繼續推動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建設,以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黃淑娉先生安息!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
麻國慶攜全院師生沉痛悼念黃先生
2023年5月17日
唁 電
中山大學:
驚悉黃淑娉教授仙逝,不勝悲痛,專電緻唁,并慰哀衷。
黃淑娉教授一生緻力于民族學人類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少數民族社會與文化、原始社會史、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等方面研究成果豐碩,對學界具有深遠的影響。黃淑娉教授為我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逝世是學界的重大損失。
謹對黃淑娉教授的辭世表示沉痛哀悼和深切緬懷,向黃淑娉教授家屬緻以最誠摯的慰問。
黃淑娉教授千古!
廣西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2023年5月14日
沉痛悼念黃淑娉教授
驚悉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著名人類學家黃淑娉教授于2023年5月11日辭世,作為清華大學的人類學同仁,我們感到萬分悲痛!在此,我謹代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的全體師生,向黃淑娉教授的辭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黃淑娉教授長期緻力于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關注異文化和本文化研究,視野開闊、思考深刻。黃淑娉教授1930年出生于香港,1947年進入燕京大學學習,師從吳文藻、林耀華、費孝通等著名人類學家。1952年畢業後進入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曆史系、民族研究所工作。1987年調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至2004年退休。
黃淑娉教授在其文章《從異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回憶》提到,她1952年在燕京大學民族學系畢業,50年代初組織學生在内蒙古自治區的牧區和北京郊區清河漢族農村進行田野調查。從1950年夏天的調查算起,20世紀下半葉的每一個十年,黃淑娉教授曾多次在少數民族地區作調查,90年代除了調查少數民族之外,主要從事廣東漢族的人類學研究,在漢族地區調查,直到2001年夏天,參加田野調查工作前後有50年。其中前40年研究異文化,後10年研究本文化。可惜50年代和60年代的調查資料已于“文革”大浩劫中全部丢失。
黃淑娉教授在其人類學生涯裡陸續編輯和著述了《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史話》《廣東世仆制研究》等有影響力的作品,給我們留下了深邃的見解,為中國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她對人類學的鞠躬盡瘁之精神,将激勵我們在人類學的道路上繼續努力前行!
黃淑娉教授安息!
張小軍(主任)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
2023年5月15日
(見https://mp.weixin.qq.com/s/YhavUIAWXfkN_U3iwBbu3g)
著名人類學家,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淑娉先生于2023年5月11日晚在廣州安詳辭世。謹再次推送黃先生的大作以表緬懷之情。
黃先生千古!
人類學高級論壇
2023年5月13日
(見https://mp.weixin.qq.com/s/Vj2gSFh5Ldte20Io_VxWhQ)
其他紀念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nT93bNUwRhiKRrLaiXcuBQ
https://mp.weixin.qq.com/s/bF6lsn1aFwfLPUQzCg0E5w
https://mp.weixin.qq.com/s/30HoSESJG9r53bTP9RHVUQ
https://mp.weixin.qq.com/s/ubuSz0e8um51EuuV1CFZXw
https://mp.weixin.qq.com/s/Lm5weUuw62Chv_JYf-iKAA
https://mp.weixin.qq.com/s/7qlRRV5ynkJ9LzNSmMyHpQ
https://mp.weixin.qq.com/s/2Thrwyx-Rp0tsSDOXRub4A
https://mp.weixin.qq.com/s/uOPK-QEUJE65yo0r8fiEZw
https://mp.weixin.qq.com/s/Vu5273GcGBhyB1qMyFLhfg
https://mp.weixin.qq.com/s/YPGf24XNOYvn6K06HtcZWg
(以上資料部分由家屬、親朋好友、同事、學生等提供,以及網絡搜集,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