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大人類學畢業生的專業情感
一個中大人類學畢業生的專業情感
鄧偉忠
前言
人類學的春天到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考古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2004年,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堅實的考古材料和綜合研究成果證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實可信的曆史。如今探源工程已進行到第五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他還指出,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團結奮鬥。習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幹部都要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為曆史和考古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衆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2021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規定,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增長25%。
下文是我在2015年7月寫的一篇感悟,希望對想了解人類學的人有所幫助。
我是中山大學人類學97屆的本科畢業生。盡管畢業後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無關,但對人類學的感情卻日漸濃烈。社會上有關人類學的種種信息仍會不時觸動我的神經,4月21日網上的一篇文章——《不要低估人文學科的好處》,就在我心裡泛起了不小的漣漪。如今正是高考錄取期間,希望我的專業感言,能對人類學系的新生有所啟發。
萬幸中的“不幸”
1993年8月,我有幸收到中山大學錄取通知書,感覺欣喜萬分。是年9月初,我滿懷自豪與喜悅踏進校門,來到人類學系。當年的人類學系是全校規模最小的院系,本科僅有考古學和人類學(民族學方向)兩個專業(輪流隔年招生),全系本科生也就80人出頭,而我們93級(23人)是學生最多的班級。盡管是個小系,但師資力量卻不弱,全系30多個教職工當中正教授就有10多個,博導也有幾個,而且擁有全國人類學專業第一個博士點。
90年代初正值經商下海的熱潮,經濟、法律等類型的專業很熱門。入學之初,在跟其他院系同學接觸時,對自己讀的所謂冷門專業,難免産生心理落差。夜晚熄燈後舍友們天南地北瞎聊,話題當然少不了段子,更少不了聊聊各自被中大錄取的過程,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在抱怨聲中沉寂下來。記得軍訓的時候,有一次教官喊“人類在這邊(集合),昆蟲在那邊”,引得一陣哄笑,個别敏感同學的眼神裡流露出些許無奈。
時間長了,大家慢慢适應了現狀。當時全國僅廈大和中大設有人類學系,相互之間惺惺相惜,同病相憐。不知從哪屆開始,形成了雙方班長寫信交流的傳統,這種集體交往實屬難得,對于全國僅存的兩個人類學系93級來說彌足珍貴。不曾想,随着1994年廈大人類學系被撤拼到曆史學系,與廈大人類學難兄難弟的交流也随之消逝了。我們又陷入了糾結和迷茫的漩渦之中……
溫暖的大學時光
當時我們上計算機課用的都是286、386電腦,學生還沒個人電腦,校外沒有網吧也沒太多娛樂活動,因此同學們的日常交流頗多。最難忘的是晚上無課時大家結伴去珠影看内部片,到學校南門和東北門外的城中村看錄像、打桌球、吃夜宵。96年學校文藝彙演,我是系的文藝部部長,組織60人的大合唱,把所有能唱歌的同學召集起來卻湊不夠數,後來邀請了系裡成人自考大專班的學生加入才得以參與(最後獲得三等獎)。其時8個人住一單間宿舍,我們每年抽簽更換一次床位。雖然生活條件和家庭背景不同,但同學們和諧相處、平等相待,跟兄弟姐妹一般。由于人數少,大家都比較熟悉,同學及師生之間也很親近,感覺我們人類學系就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難忘的實習經曆
人類學注重田野調查,我們的實習是到清遠市清新縣三坑鎮的明聯瑤族移民新村進行的,大約一個月時間。我們分組到瑤族農戶裡,每天跟他們拉家常,通過置身于其中,用心交往,留心觀察,以當地人的心态了解當地人。在熟悉的過程中,大家和瑤胞們結下了友情。
當時條件很艱苦,我們住在三坑鎮政府一棟破舊的二層小樓裡,屋裡連床都沒有,帶隊老師和我們一起打地鋪(陳運飄老師全程帶隊,張應強、張振江、朱愛東等老師先後短期參與調研)。也許是年輕吧,我們苦中作樂,每天調查完畢在回駐地的途中,大家一路歡聲笑語,踩着金色的沙土,暢談收獲和感想,忘卻了一天的勞頓。永駐在大家記憶裡的是:沿途的山路,白天草木蒼翠,飛鳥成群;黃昏晚霞映照,滿眼金黃;夜晚繁星滿天,蛙蟲聲嚣。
最佩服我們的女隊員-----班裡的五朵金花和朱愛東老師。每天早出晚歸,從駐地到各個村寨,來回都要徒步三四個小時,調查回來時已是披星戴月。她們步伐比我們沉重,腳底都磨破了,卻從不叫苦,毫無抱怨,每天都堅持不懈,真是巾帼不讓須眉!
當地瑤胞經濟條件差,有很多留守兒童,甚至還有不少失學兒童。作為農村貧困生的我來說,當地的很多情形都是自己所熟悉的,感覺非常親近。對城裡的同學來說,想必會更加富有愛心和同情心吧。
“不幸”中的萬幸
畢業時,由于社會形勢和專業限制,大家找工作都比較困難,找對口的文博系統更難,結果班裡僅陸文東同學一人從事本專業工作。令人欣幸的時,陸同學回到廣西老家文博單位,憑借深厚的專業功底加上自身奮發進取,目前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
人類學研究強調整體觀,把社會或文化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這讓我學會了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能偏頗。人類學注重文化相對論,要求研究者客觀地看待被研究的對象,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經過人類學專業訓練,使得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能夠經常換位思考,與身邊人和諧相處。人類學要求跨文化比較,讓我明白不同的地區、族群甚至家庭都有差異性,避免以另類的眼光看人。
參加工作的頭幾年,我總覺得所學無以緻用,甚至發現在陌生的工作領域中後知後覺,難免對人類學産生抱怨。但多年後回過頭來,我慢慢發現,做人比單純做事重要得多,做事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做人。随着閱曆的增加,對人類學專業,曾經的抱怨早已消失,感激與慶幸之情在不斷增加……
悠悠母校情
畢業後,部分同學天各一方,但人類學的凝聚力更加強勁。2007年我們班畢業十周年聚會,23個人的班級,除去聯系不上和有事脫不開身的,最後17個同學相聚康樂園馬丁堂。當時本來有去大學城東校區參觀的計劃,但由于大家對中大校本部的一草一木留戀忘返,對老師滿懷眷戀,舊情難舍,導緻兩天的活動都在南校區進行。2012年畢業十五周年聚會,也主要在南校區活動。為表示對在外省工作的同學的心意,這兩次活動都由身在廣東的同學自願出資分擔了費用,事情雖小但體現了同學情深。
歲月悠悠,中大難忘,人類情深。去年我們班自發為系裡捐款,同學們在經濟不太寬裕的情況下,短時間内籌集了20萬元,鑄造了兩座銅像(分别是楊成志教授和梁钊滔教授),在中大90周年慶典之際為母校母系獻上了一份薄禮。
人類學的願景
在我看來,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你和你們;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他和他們;人類學要求研究者必須以被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當地文化,即以我們的角色研究我們。
人類學帶給我們豐富的隐性收獲如細水長流、潤物無聲,這在多年後的工作及生活當中,才能逐漸體會得到。就我們班同學來說,雖然大家沒有大富大貴,生活也很平淡,但大家都很努力、很敬業,都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績。這正應了中山先生的教誨,“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新常态下,以人為本、與人為善已經成為共識。如何調适自我,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自我,盡可能發揮出最大的正能量,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人們的目光開始聚焦到我們自身,人類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自己,也許人類學的春天已經到來。
進入中大人類學系,也許不能令你榮耀加身、激動萬分,但必将帶給你内心的平靜和人生的充盈!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衷心希望人類學的後來者,在人類學的春天裡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姿的花朵!
後記
我出生在海南省儋州市的山區農村裡,大學畢業後最初在廣州某職業高中任教一年,接着到佛山某企業任職兩年,後來回到母校旁邊從事教育培訓工作。
1997年底剛參加工作不久,系團支書駱騰老師建議我寫一篇工作感言,我卻一直沒有完成。如今的這篇感言算是彌補了當初留下的缺憾吧。
賈雲祥同學向我提供了很多想法和修改建議,在此表示感謝!
初審:朱明明
審核:範星星
審定發布:陳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