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城市:考古發現與研究”工作坊
2023年11月18日,由我院主辦的“聚落·城市:考古發現與研究”工作坊在南校園馬丁堂二樓講學廳召開。來自中山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受邀參加此次工作坊。論壇分為四組,對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的多個議題進行了交流。

第一組 新石器階段
暨南大學郭明建反思了聚落概念的内涵,提出要用整體的視角和科技的手段全面地研究聚落系統,将理論方法有效地應用于田野考古的實際;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劉鎖強介紹了廣東岩山寨遺址近年發現的石峽文化高等級墓葬和夏商時期大型聚落,對研究嶺南史前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良智介紹了七星墩的聚落布局、重要遺存和興衰過程,指出七星墩遺址并未中斷而是被納入了華夏化整體進程當中;鄭州大學崔天興分析了三門峽小交口遺址制陶類遺存的陶器形制、工藝、變異系數、化學成分,陶窯形制與分布;暨南大學熊增珑指出紅山文化晚期墓地一般成片分布,經過有序規劃和布局,多次重複營建利用且葬祭一體,體現較高社會複雜化和文化趨同現象;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肖達順提出要探尋“南海Ⅰ号”背後的文化過程,依照沉船考古遺存的特性開發出獨特的分類與記錄系統并建立數據庫,以研究“南海Ⅰ号”的生命史。
第二組:夏商周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海濤介紹二裡頭遺址以主幹道路和其兩側的牆垣劃分為方正規整的功能區,宮城設于中心,重要功能區環繞在宮城周邊,呈現多網格式布局,嚴謹清晰的規劃布局體現了發達的統治制度和模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标志;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田偉提出晉南地區商代前期呈冶銅業資源導向型聚落布局,商代後期晉南地區冶銅業衰落,聚落數量大幅縮減,區域資源集中于大型聚落,體現商王朝在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統治策略;武漢大學何曉琳将淮河流域商代聚落分為三個等級,并回顧了典型遺址的發展變化曆程;武漢大學孫卓介紹了2013年以來盤龍城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工作,探讨盤龍城興起至衰落的三個階段和景觀變遷及與周邊地區和中原的互動關系;北京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吳健聰回顧了1930年代外籍傳教士在汕尾進行的考古調查記錄,通過曆史地圖和GIS系統确認了捷勝沙坑遺址的位置與範圍;陝西師範大學張寅通過對墓葬和陶器的分析,結合曆史文獻,指出禮縣六八圖遺址并非秦人的早期都邑,其形成應與“秦霸西戎”的曆史背景有關。
評議與提問環節
南方科技大學唐際根回顧點評了各個題目,并提出相關建議和未來方向。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張強祿以廣東英德岩山寨和“南海Ⅰ号”沉船為例,指出需要在重點遺址做出範例,将聚落考古理念應用于實際研究。

第三組:戰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濤分享了近年來漢魏洛陽城宮城的考古新收獲,為進一步了解漢魏洛陽城從東漢到北周的布局演變提供了線索;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蒙長旺以四座廣西戰國秦漢城址為例,分析了廣西戰國與秦漢城址各自特點并進行總結;中山大學劉揚根據沙梁子古城城内高台建築的形制特點推測其為糧倉,提出考古所見漢代邊城承擔多樣化功能屬性;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許志強梳理了南京江甯華西村戰國秦漢墓葬的器物質地、器物組合和器型的演變規律,深化了對江東地區西漢初期的文化塑造過程和漢六朝時期傳統吳越文化因素複興的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沈麗華結合最新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提出東魏北齊邺城宮城為多重環繞格局,第一重宮城确認為雙重宮牆結構,宮城中軸線北端止于後寝中心,糾正以往基于文獻形成後宮東西并立的認識;中山大學韋偉燕介紹廣西浦北越州故城具有“劈山為門”的營建特點以及不規則形外城套方正内城的城池布局,出土大型院落及建築基址,高等級建築材料及地方代表性器物,為研究邊疆族群融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曆史進程提供重要資料。
第四組:唐宋階段
中國人民大學任冠結合文獻記載确定唐朝墩古城遺址為唐代庭州蒲類縣縣治,并介紹代表性遺迹,指出宗教因素對城市布局可能的影響,是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的節點;南越王博物院李竈新結合遺迹分期、曆史文獻與酒甕等陶器确認宋代廣州“公使酒庫”遺址,為确定古代廣州城市和南漢宮城的布局變遷、“南海Ⅰ号”沉船性質提供了重要資料;中國人民大學王子奇回顧了近代以來各學者與機構繪制的隋唐長安城平面圖,提出要重視實測圖和複原圖兩類圖像,揭示城址考古工作的開展與城址複原研究的雙向推動作用;北京師範大學劉岩從作為人與社會關系的空間、作為人與物間關系的空間兩方面闡述了考古學的空間概念,并以社會學中的“慣習”理論為中介,闡明了恰塔霍裕克和查海遺址社會秩序的建立是通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的踐行實現的,并指出社會空間的考古學研究需要以田野考古的精細化材料為基礎,将科技考古分析同社會學理論相結合進行多維闡釋;中山大學周繁文把中國大一統的整體性視角帶入羅馬的區域性研究中,對羅馬城市的營造方式、平面形制、城區規模、布局規劃等特征做了總結,提出在中國古代城市研究中可以适當擴大視野,嘗試在與歐亞大陸其他城市的對比中突出中國特色。
評議與提問環節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表示,本次工作坊展現了許多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新材料,同時以石峽遺址墓葬區和“南海Ⅰ号”沉船為例,期待今後能看到更多聚落考古學的新材料、新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瑞研究員對下午的彙報進行總結與評議,提出聚落考古學方法在不同時期、不同遺址的适用性不同,期待将來聚落考古學方法論的新進展。
提問交流環節,李岩結合廣西城址發掘情況,提問在缺乏文字材料和城牆的情況下,要如何判斷城的性質。蒙長旺提出根據遺址建築遺存、周邊的墓葬、文獻記載的地望等綜合分析遺址的等級規模進行判斷;同時,廣西丘陵地帶的城址可能因地制宜,城牆并非必然。
最後,太阳集团1088vip鄭君雷副院長評價本次學術工作坊内容豐富、研讨深入,城市考古和聚落考古還有許多值得總結和開拓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