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緬懷曾骐教授

發布人:朱明明
曾骐先生千古

316日下午,中山大學曾骐教授遺體告别儀式在廣州殡儀館仙鶴廳舉行,逾百名師生好友從全國各地趕來,深切悼念曾骐先生。廣東省有關部門領導、學校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學院領導和師生代表等出席告别儀式,并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15時,遺體告别儀式開始。現場正中擺放着曾骐先生的遺像,全場肅立,莊嚴肅穆,大家深情緬懷曾骐先生的光輝業績和崇高風範。

在緻悼詞環節,餘成普院長代表全體師生對曾骐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對其生平成就及對考古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卓越貢獻進行了回顧。學生代表全洪沉痛哀悼恩師,憶先生音容,述桃李情深,繼續發揚恩師治學精神,發展中國考古事業。

曾骐先生逝世後,國家文物局考古司、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香港公衆考古學會、澳門考古學會、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博物館協會、廣州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江門市博物館、揭陽先賢揭猛研究會等單位分别發來唁電和送來花圈表示沉痛哀悼。

曾骐,男,193788日出生,廣東潮安人。19597月,于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畢業留校工作。19758月從西北大學調入中山大學工作,先後在曆史系、人類學系任教,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13月晉升教授,19919月任人類學系副主任,1992年、1998年任國家教委、教育部考古學學科評審專家,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10月退休。20031月被聘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2005年被聘為廣東省文物局專家委員會委員、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曾骐先生曾先後主持、參與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西吳城商代遺址、安徽潛山薛家崗遺址和西樵山古遺址等多項重要考古發掘項目。在此基礎上,曾骐先生對中國尤其是南方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特點與發展序列、華南新石器時代文化時空框架等衆多問題上都提出過獨特的觀點。他依據西樵山遺址群等出土材料,長期開展華南細石器、有肩石器和幾何印紋陶等遺存的研究,出版了《珠江文明的燈塔——南海西樵山古遺址》這一系統性論著。書中提出西樵山遺址群由細石器文化階段發展為有肩石器、幾何印紋陶遺存的分期體系,并根據有肩石器廣泛分布于東南亞等地,提出西樵山文化是一支面向海洋的外向型文化等觀點。

曾骐先生胸懷宏闊,視學術為天下公器,不吝提掖後學,潛心教育人才。他長期執教于中山大學考古專業,開設《新石器時代考古》、《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和《考古學通論》等課程,還出版過《新石器時代考古教程》、《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和《考古學通論》等教材。他退休後仍然關心華南地區的考古工作與研究,常常到田野現場進行指導。

曾骐先生虛懷若谷、治學嚴謹、德高垂範、有教無類、春風化雨,為考古學界培養了一批中堅力量,為南方新石器考古研究、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及考古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逝世,是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和中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對曾骐老師的逝世表示最沉重的哀悼!

學術成果:

(一)著作(部分):

1.《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1987

2.《新石器時代考古教程》,1992

3.《考古學專題》,1994

 

4.《鑄刻在青銅上的曆史》,1996

 

5.《珠江文明的燈塔——南海西樵山古遺址》,2012

 

6.《曾骐考古學論文集》,2015

 

 

(二)論文(部分):

1.關于考古學,《教授談高校專業(一)文科熱、冷門專業的現狀與展望》,1995

2.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特點和發展序列,《考古與文物》,1983

3.百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百越民族史論集》,1982

4.論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

5.東灣仔拔牙——兼論我國東南沿海拔牙習俗文化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十周年文集》,2001

6.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文化人類學》,1991

7.一個中石器時代的實例——下川細石器遺址,《中石器文化及有關問題研讨會論文集》,1999

8.我國考古材料中反映的原始社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

9.試談半坡人的原始宗教,《人類學論文選集2》,1987

10. 崖洞懸棺葬的族屬與年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

11.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生産工具綜述,《考古與文物》,1985

12.黃河流域史前文化中的彩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

13.仰韶、半坡與廟底溝——紀念仰韶文化發現九十周年,《仰韶和她的時代——紀念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2014

14.廣東地區古越族的史前文化,《鎮海樓論稿》,1999

15.黃岩洞和西江流域的本土文化,《人類學論文選集3》,1994

16.從甑皮岩到彭頭山——生态環境對新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影響,《長江中遊史前文化暨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讨論會文集》,1996

17.北緯30°—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地帶,《古今農業論叢》,2003

18.跨湖橋一上山與浦陽江文化,《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2012

19.河姆渡人在中華文化締造中的貢獻,《河姆渡文化研究》,1998

20.河姆渡人所創造的飲食文化,《河姆渡文化新論——海峽兩岸河姆渡文化學術研讨會論文集》,2002

21.良渚玉文化三題,《史前研究——西安半坡博物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文集》,1998

22.石峽文化的陶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

23.西樵山石器和西樵山文化,《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1981)》,1984

24.論西樵山發現的細石器,《考古文物研究——紀念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成立四十周年文集》,1996

25.西樵山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嶺南文史》,2011

26.論史前時期石器制造場兼談香港西貢蚝湧的考古發現,《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2003

27.韓江流域史前考古與潮汕文化源,《潮學研究(1)》,1993

28.南澳島兩處古遺址研究,《潮學研究(2)》,1994

29.從象山人到浮濱人——潮州遠古文化的曆程,《嶺南文史》,1998

30.榕江流域考古文化初論,《潮學研究(4)》,1995

31.浮濱文化,《文史知識》,1997

32.仙橋石璋——兼論先秦中原文化對嶺南的影響,《華學》,1996

33.揭陽先秦兩漢考古研究,《揭陽的遠古與文明——榕江先秦兩漢考古圖譜》,2003

34.揭陽榕江流域的後山類型,《嶺南文史》,2006

35.浮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嶺南文史》,2007

36.《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的考古學貢獻,《饒宗頤學術研讨會論文集》,2007

37.先秦珠江文化的形态與特征,《中國珠江文化史》,2010

38.說廣州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嶺南考古論文集(1)》,2001

39.陶器、瓷器與潮州窯,《南國瓷珍——潮州窯學術研讨會論文集》,2012

40.潮州筆架山窯出土的宋代瓷佛造像,《嶺南文史》,2012

41.澳門曆史文化的多重性,《澳門:曆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讨會論文集》,2004

42.田野考古報告的優秀之作——讀《潛山薛家崗》,《南方文物》,2006

43.建設西山郊野公園小議,《嶺南考古研究(5)》,2006

44.西樵山東麓的細石器,《考古與文物》,1981

45.廣東南澳縣象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與文物》,1995

46.1986—1987年西樵山考古的新收獲,《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

 

(三)新聞報道(部分)

1.《一位考古學家的珍藏書單和閱讀癖好——整理曾骐教授贈書瑣記》https://mp.weixin.qq.com/s/1IC4HCdtkfNfObiaGpFC1Q

2.<嶺南印記>南海與港澳:石器文化同根生 源遠流長六千年》https://mp.weixin.qq.com/s/-TSx7qQ_fT9Nxl4UrjUpBg

3.《鳳凰好聲音丨解碼西樵山遺址文明,賦定向世界杯新文化内涵》https://gd.ifeng.com/a/20191024/7806332_0.shtml

4.《專家觀點 | 嶺南文化溯源之西樵山》https://mp.weixin.qq.com/s/ZtmyF_YArjA4xB-e7RVtqQ

 

學界悼念:

唁電(函)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

(中國考古學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廣州市博物館協會)

(廣州博物館)

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
(江門市博物館)

挽聯:

(陳星燦文,謝光輝書)

(蔣樂平、儲友信文,謝光輝書)

(朱海濱)
(八六級考古專業同學)

悼文:

(曾朝希悼念父親)

深切悼念曾骐老師

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沉痛悼念敬愛的曾骐老師,我們就要與老師告别了。從1975年曾老師調回中山大學,在康樂園與師生們共處近半個世紀,今天這個特殊日子,同學從各地趕來,其實許多許多同學即使不能來也通過各種方式緬懷老師。每個同學心目中都有一個曾老師的印象,我從幾十年與老師相伴相随,受惠于老師說一下我的切身體會。作為學生代表在這裡引用不少同學的思念之言。

曾老師調入中山大學曆史系參加創辦考古專業,1980年梁钊韬教授領導下與其他老師共同參與人類學系複辦,承擔起考古專業的教學與實習等任務。很榮幸我們81級學生恰逢其時得以成為人類學系複辦第一屆本科生,我們班有4個二級研究員,其中星燦同學是學部委員,我們前後級也有同學是二級研究員,同學們有這樣優異表現與老師的扶持、幫助密不可分。這份師恩,我們感謝!我們銘記!期待母校培養的高端人才不斷湧現。

除了廣州的考古項目外,我還有機會陪同先生到省内外各地參觀學習、參加學術會議。40餘年的相處,我深切感受到曾老師人格的魅力、淵博的學識和待人的真誠。我覺得古今學者智者具有溫良恭儉讓的傳統優秀美德在他身上體現,是實實在在看得到,感受得着的。

于學問,他知識淵博、貫通南北。他對我國東南西北的考古資料掌握詳盡,訂閱大量專業報刊,常閱常新。他勇于創新,将西樵山文化比喻為“珠江文明的燈塔”,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對西樵山兩類石器的研究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研究樹立起年代标尺。開展韓江流域、榕江流域人類學考察等科研課題,完成一系列論文和報告,填補粵東地區考古諸多空白。

于學生,他是慈愛長者、良師益友!曾骐老師深受學生愛戴,各年級學生都尊為恩師。很多同學都認同這個說法:曾老師是決定和影響了學生一生追求的人,來到中山大學讀書,從一個懵懂無知之徒,在先生的引導下,開始知道考古、明白考古、理解考古,并成畢生追求。曾骐老師平易近人,言語風趣,是同學們的啟蒙老師,是我們步入考古學的指路人。四散各地的學生們很快地煥發老師傳遞的學術激情投入新的學業或工作,許許多多不從事文物考古專業的同學也會受益于曾老師的高尚品格,在各自的崗位發揮自身價值。

于師友,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值得信賴的戰友。就我知道的,曾老師對師長輩梁钊韬、石興邦、安志敏教授等恭恭敬敬執弟子禮;對同輩麥英豪、張榮芳、鞏啟明等和平友愛、相互支持。在廣東省,尤其是廣州地區重大考古發現、遺産保護的論證和評審都會邀請他,總是直抒己見,提出建設性意見,是省市文博信任的專家。

于家人,他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曾老師退休後應邀去韓山師範學院授課,一方面繼續教書育人,發光發熱,另一方面是潮州市離汕頭市很近,他有更多機會陪伺90多歲的媽媽。他是好丈夫,黃老師中年罹患重病,曾老師溫柔體貼,無微不至的照料,使黃師母病情穩定。他是好父親,朝希兄原名是曦字,是霞曦,寄寓初升的太陽。從小熱愛讀書,也喜歡考古,中學時還寫過考古文章,後來考上中山大學經濟系。不負厚望,孝敬父母,事業有成。

曾老師有着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現苗子培養人才。他格局遠大,在他的幫助下多位學生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學校,憲國、星燦、仲禮師從安志敏先生,衛紅入嚴文明先生門下,自己卻僅招收屈指可數的研究生。他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才,從來不曾想着把成績好的優秀學生攬到自己門下,這種氣度、這般格局真是鳳毛麟角。

曾老師的課内容充實,飽含激情。總能及時傳播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和前沿性研究,又不為所謂活躍課堂而迎合社會流行的東西,不言怪力亂神。曾老師的課高端大氣,以娓娓道來吸引學生,在講課中傳遞知識本身,這是學術魅力的自然散發,這種教學效果,除了來自先生廣博知識基礎之上的講課能力,也是來自先生對學術的尊重和敬仰态度。

猶可見,每年校慶日各地回校學生自然要拜望老師,到家裡較多的就是曾骐老師,經常是滿滿的一屋子人圍繞在老師身邊。曾老師是善良的人、正直的人、純粹的人、高尚的人,他的一生是熱愛考古事業的一生,是熱愛學生的一生,是熱愛教育的一生!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老師留給學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寶貴精神遺産。曾老師與各種疾病作鬥争十多年,從不沒把自己當病人。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八十高齡還勤于閱讀、寫作、考察,心态之好,行動之厲,值得我們後輩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曾老師文集中後記寫的,或許正是他的座右銘。我們學習老師那樣真正做到“能夠淡定、輕松地做人”。

老師一生勤勉教研,師德表率,其教澤将為學生永懷,其學術将為學界永志!願先生一路走好!

——全洪悼念恩師

 

雖然我(父親是半文盲,母親是純文盲)在初二(1981年左右,浙江義烏縣毛店初中,義烏最偏僻的地方之一,90年代中期前已撤校)時,寫了一篇昨文《我的理想》,談到長大後要當一名考古學家,在21世紀某天在洛陽某一古宅牆壁上發現了某一文物,引起世界轟動。高二(浙江金華一中)時特意給自己取了個雅号究古求今生,以示自己的清高志向。1986年填寫高考志願時,以第一志願填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填報志願時,班主任建議我改填南京大學曆史學系考古專業(兩校錄取分一緻,屬于同級别院校。不像後來南大錄取分高中大一個檔次),因為同班已有另一位女同學填報中山大學,但我執意以“人類學系”為榮,堅持不選曆史系,而當年考古專業隻有南大與中大在浙江招生,故違逆班主任的勸告,堅持初心。最終我與那位同班女同學一起榮升中山大學。入校後,我每天都到期刊閱覽室閱讀最新一期的《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當時的我信心滿滿,總以為自己将來要做個考古學家。但80年代珠江三角洲早已天翻地覆,與港澳台間聲息相通,當時廣東人荷包鼓鼓,以北方人來藐視除上海人以外的其他外省人。盡管如此,由于中山大學是部屬院校,大學教授的工資是國家标準,一個月大概200元人民币,而廣東剛參加工作的本科生起薪也差不多有200元。在這樣的環境下,絕大多數廣東高校教師都對學術不再有熱情,但人類學系曾骐教授是個例外,一直兢兢業業、擺弄那些細石器陶片。其工作忙碌得就像清潔工,每天默默地做着商品經濟大潮中的卑微工作(收入低,當時盛行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一語),沒被商品經濟所污染,而且經常邀請我們同學到他陋室做客,請我們窮學生喝茶、談心。當聽說我是浙江人時,一再表揚浙江人聰明,幫我恢複了自信(當時中山大學校園内補鞋匠全是浙江溫嶺、黃岩籍人,當時浙江人窮似乎是衆所周知、我也不以浙江人為榮)。可以說,中山大學畢業的考古本科生,今天之所以能在考古學界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受惠于曾骐教授(新石器時代課程承擔者)的啟蒙與鼓勵之恩,由于我遠離考古界已有30多年,記不太清太多中大校友。應該有很多,但主要都是從事研究新石器時代起家的。我大學畢業前,曾骐老師曾親筆為我撰寫了給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推薦信。但浙江考古所那年不接受中大畢業生,盡管我成績位列全系最優之列,曾連續四年榮獲優秀學生獎學金,但也隻能去了浙江某縣工作,做了個普通的行政打雜人員。1992年我抓住此生唯一機會(單位隻準我考一次),以最高分(比另一位錄取者高了32分)考進了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剛入學一個月,曾骐教授恰巧來複旦參加全國社科基金評審會議。我與他之前二年沒任何聯系,但他從我的同學處得知我考上複旦研究生,便托人到處打聽我,邀我到複旦燕園賓館暢談,一再贊揚複旦史地所由譚其骧開創的嚴謹學風,鼓勵我好好學習,讓我感受到師恩的溫暖。此後再次見到時(我去中大拜訪),已是2006年左右,他第一句話就是笑嘻嘻地稱我為博士(指我98年獲複旦曆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再獲日本大阪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可見在他心目中,他是一直記挂着我這位出身寒門、背叛初心(由考古改行曆史地理)的弟子的。雖然我一直覺得有點對不住他的教誨,但他還是一直以我為榮的。當311日那天得知他去世時,我也知道從此我失去了今生最珍愛我的老師。我感覺一直對不起他,因為我沒有能像他當年那樣不受經濟浪潮所左右,始終如一幹着沒有相應收入的基礎研究工作。與他相比,我表現得太懶散,太不振作了。其實在我過去三十多年的學術追求事業中,始終以他為楷模的。如今他仙逝了,留下我一人繼續前行。雖然人品、學品與他尚有差距,但我會秉持他的風格,繼續傳導薪火的。敬愛的曾骐老師,雖然我們永别了,但精神不滅,我還是會心心相惜,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職事業……敬獻上我個人的挽聯“不沾名利清白做人”“愛生如子垂範中大”。

——86級考古班、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朱海濱悼念恩師

 

其他紀念文章:

1.《再見了,曾骐先生》https://mp.weixin.qq.com/s/waA0nW2F6zdmPW87qpHFpw

2.《深切緬懷曾骐先生》https://mp.weixin.qq.com/s/p_HFFRUiUIUy5gvBqqQH2A

3.《全洪:一陶一石總關情——紀念曾骐教授》https://mp.weixin.qq.com/s/ivWePoUPIUwenqnMQiHx0g

4.《曾子縱橫南北耕耘,學界泰鬥流芳百世 骐骥馳騁山河探究,考古宗師德澤千秋》https://mp.weixin.qq.com/s/cRpopRqdToSGWfXLNOkadA

5.《先生遠行無歸期 風範長存照後人——追思曾骐老師》https://mp.weixin.qq.com/s/Su7fjDz4a5tLut6BNMBpHA

 

(部分圖片和文字來自網絡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