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身,立德樹人——訪太阳集团1088vip“四有好老師”

發布人:朱明明

 

作為教育者

他們肩負着培養學生的責任

通過紮實的理論教學和田野實踐

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和行動力

 

 

作為學術人

他們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同呼吸共命運

把研究和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

以奮發進取的精神帶領學生

以溫暖和仁愛之心關懷學生

辛勤培育出一屆又一屆優秀學子

在教書育人中也收獲了成長的喜悅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請跟随我們的訪談走近他們

 

 

 

 

塗炯

——紮根學識積累:引領興趣, 激發熱情, 擁抱學術 

順其自然的理念貫穿着塗炯教授的求學和科研之路。在她的求學生涯中,一開始并沒有急于精準确定規劃和目标,而是跟着興趣逐漸去探索。本科階段,她對人類學萌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主動修習與此相關的課程,碩士階段,她開始關注醫療與健康領域,在攻讀博士時選擇了醫學社會學方向,并在工作後不斷深鑽,聚焦疾痛體驗安甯療護領域深入研究,興趣在她的學術之路上陪伴前行。

塗老師以自身學術興趣探索為例來啟發同學們,在她看來,職業如果能與興趣愛好、人生發展契合到一起,就是一種很完滿的狀态;但如果達不到,盡自己最大的程度遵從自己的内心為想做的事情努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圖1:塗炯老師在田野調查時留影)

在确定學術作為自己的終生志業後,除了興趣,還需要更多的積累和完善。在自己新書的序言中,塗炯老師提及了領導、老師和家人對自己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培養學生中的教學相長,使她從一名懷揣夢想的學生成長為受學生們歡迎的四有好老師。對塗老師而言,自己是與學生一同成長和進步的。在早期還不那麼成熟的時候,是跟學生一同做研究、一起讀文獻。他們的想法與看法督促我去了解更多元的觀點、他們的田野調研心得也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和思考。職業早期大多數學生跟我的年齡相差不大,作為導師在學術上殷切地希望學生能以更高的标準寫出更高質量的論文,但是當生活上遇到困擾我希望我能更像是朋友。在學生眼中,她不僅是一位嚴格的導師,更是充滿關懷與理解的知心大姐姐。

當談及學術與生活的平衡時,塗炯老師認為,在社會學研究中,尤其是質性研究,研究與生活是密切交織在一起的,甚至會給研究者的生活以滋養。她舉例說自己在剛踏入醫學人類學研究領域時,一開始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和對健康的過度關注而對自己和家人出現各種疑病憂慮,随着在研究領域的逐漸深入,自己不單學會了一些疾病的辨析常識,使自己的健康意識有了巨大的提升,而且更加能夠對病患進行同理共情和關注社會支持領域,從研究實踐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更是深入地滋養了自己的生活。

(圖2:塗炯老師與學生

選擇學術道路,不隻是為稻粱謀,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做學術的壓力無時不在,需要持續思考與投入。将時間精力投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很多時候是要放棄一些生活的樂趣和享受的,得失相伴而生。将學術興趣自然而然内化為生存方式和内在追求,能幫助自己從外在的壓力與束縛中解放出來,最終感受到作為一名學者的确幸。對塗老師而言,不斷激發學生對于學術和生活的熱情,引導他們去追求自己内心的熱愛,全力以赴追逐夢想,不負韶華,也是自己教師生涯的責任和使命。

 

楊小柳

——培養道德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生活

 

既潛心學術研究,又投身行政工作。兩套體系的工作如何兼顧和平衡,又相互有何啟發?我們從這個問題開始了與楊小柳老師的訪談。

談及學術與行政的差異,楊小柳教授深有體會。學術,是一趟沉厚深入的跋涉,要求人們去發現、探索、創新。其核心在于提出問題,離不開科學的指導和邏輯推演;而行政工作,則更側重于體系内的分工協作與高效執行,關鍵在于把活幹好,需要個體能夠快速适應并融入這個體系,明确自身職責,按規開展工作。顯然,這兩大體系在構建邏輯上截然不同,故而這二者兼任所面臨的思維之碰撞,無疑是讓人感到無所适從的難題。與此同時,楊小柳教授的家庭情況也給她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她的先生常年在異地工作,家中兩個年幼孩子的養育重擔又落在了她肩上。因此,她實際上需要在學術、行政和家庭這三個不同的體系中頻繁切換,力求協調兼顧。她坦言,這其中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在不同體系間實現無縫銜接,确保每一方面都能得到妥善處理。她的經曆無疑展現了一位女性在多重角色下的堅韌與智慧。

(圖3:楊小柳老師在黃臘村進行田野調查訪談)

楊小柳教授表示,最開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态完全就是兵荒馬亂。經過了數月的深思熟慮,她才厘清幾個至關重要的核心問題。起初,她試圖為這三者排序,按重要性分配時間與精力。然而,她發現學術是她作為學者的使命,那份初心與熱情從未動搖;行政工作則承載着服務學校、立德樹人的重任,責任重大,須全心全意投入;家庭,作為妻子與母親,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孩子們的關愛與陪伴,她無法割舍。三者皆為大事,需全力以赴。所以,既然無法排序,那就三者兼顧。

接下來,她就從提高工作效率着手,一方面系統規劃和統籌時間安排,把時間的安排細緻到每天的每個小時,通過時間安排的規範化、程序化,保證每個時間節點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并确保不遺漏。另一方面,時刻保持學習熱情,運用學者開展研究的思維範式和方法,抓關鍵基本問題,熟悉自己缺乏經驗的行政文化,實現社會化的融入和适應。

同時,還要保持身心健康。楊小柳教授認為,身心健康是我們扮演好各類社會角色的基礎和前提,找到一個能夠持續堅持的興趣愛好,對應對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十足重要。她的秘訣是堅持每天中午一小時的瑜伽冥修,和自己的身心對話,去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的心靈提供一個栖息地,對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态和對工作生活的熱情有奇效。

(圖4:楊小柳老師在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

最後,楊小柳教授表示,廣大女性科研工作者還在成長之路上,必修之課或在于兼顧多端,穿梭諸境。願衆女性科研工作者堅韌不拔,用心處理多重身份,修以豐富視角去戰勝前路荊棘片片。

 

 

金志偉

——砥砺理想信念:熱愛為引,執守為行,堅定自信

 

考古,是生活的縮影,生活,亦如考古般需要去探尋。考古學,不僅是探尋古人足迹的學科,更是以實物為鏡,映照當代社會風貌的學科。在考古學的領域内,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田野實習是學術生涯的一道分水嶺,有人因此離開這一行,有人卻因此愛上這一行。毋庸置疑,金志偉老師便是後者。

1996年入職中大以來,金志偉老師的生活便與田野實踐融在一起。近三十載光陰,他投身于考古教學一線,探索和打造具有華南地域特點、與人類學結合的田野考古培養模式,引領同學們走向考古學術和職業生涯,為中國考古學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田野技能過硬、專業思想牢靠、學術能力突出的人才。從青澀的學子到如今桃李滿天下的老師,他分享了自己與考古田野的不解之緣,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和對考古學科的熱愛與堅守。 

(圖5:金志偉老師在考古工地進行發掘)

談及考古學,金老師坦言,剛接觸時并無濃烈之興趣,甚至對此一無所知。在北京大學的頭兩年,他更渴望探尋曆史的方法,追問曆史劃分的依據與标準。然而,課堂的知識并未能完全解答他的疑惑,直至他第一次踏入山西曲沃縣的天馬-曲村遺址,那片充滿未知與挑戰的田野,才讓他真正領略到考古學的魅力。金老師如此描述:田野實習不斷地在挑戰你,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場會挖到什麼,不斷尋找各種各樣的遺迹遺物,不斷探究地層與地層間有什麼差别,這些差别又代表了什麼。那些深埋地下的遺迹遺物,如古人低語,訴說遙遠的故事。他在田野中觀察、思考,與古人對話,與另一時代的另一群體交流。正是這種未知與挑戰,激發了他對考古學的濃厚興趣。

(圖6:金志偉老師在考古工地現場進行交流)

同時,在田野實習的過程中,金志偉老師不斷思考考古學是什麼。他認為,考古學的研究對象雖然是物質文化遺産,但更重要的是解讀其背後的文化信息。因此,他在田野考古發掘時,不僅關注物質遺存的屬性,更關注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曆史背景。他延伸出諸多學術思考,如這些器物如何被使用、由誰使用、如何傳承演變、其配套的生活場景又是如何等。這些思考讓他的田野實習與學術研究相得益彰,為他的教學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獨特的視角。而今,經由考古挖掘的寶貴經驗和深入的學術思考使他更加堅定地認同中華文化的優越性與深刻性。

金志偉老師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僅源于其田野發掘工作,更在于他深刻認識到考古學作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他心目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考古學作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不斷反映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通過遺址的發掘與複原、文物的保護與修複,可以讓曆史遺迹、文化瑰寶重見天日、重獲新生,讓更多人在觸摸曆史中感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在思接千載中讀懂何以中國,進而增強國人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彰顯民族精神的豐厚底蘊。

 

 

撰稿:李尚勤、曠來來、田龍傑

校對:劉玉鑄

初審:黎玉河

審核:範星星

審定發布:陳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