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設置

專業設置

博士後流動站:3

社會學、民族學、考古學

博士授權點:7

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文化與認知

碩士授予點:7

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社會工作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2

社會工作碩士(MSW)、文物博物館碩士

本科專業:3

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


中山大學社會學學科是在改革開放後全國首批複建的社會學學科點之一,并于1981年全國首批獲得社會學專業碩士授予權,200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被批準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并獲批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目前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社會學專業自恢複、重建以來,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良好态勢,不但是整個華南社會學研究的中心,而且在中國社會學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并借助與香港地理毗鄰的優勢,發揮着中國社會學與香港、國際社會學相互溝通、交流的橋梁 作用。在2008年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學科評比中,中山大學社會學(一級學科)在全國排在并列第三名。

在學生培養方面,社會學專業注重理論和方法的訓練,注重打好基礎,提高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經過多年的發展,提出了“紮實的社會學理論、娴熟的社會學方法、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目标,形成了一套專業色彩鮮明和穩定的教學體系,建立了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注重理論基礎,強化方法訓練,關注學術發展前沿,強調田野調查經驗,在導師課題研究與研究生的學習研究之間建立了穩定的聯系。

在科學研究方面,形成幾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城市與社區研究、人口與社會發展、經濟社會學、消費社會學、勞工研究。其中 在城市社會學理論、發展社會學、産業集群、消費社會學、農民工、城中村、港澳社會、大躍進時期的人口等研究領域在學術界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人類學

中山大學人類學學科是我國最早複辦的人類學學科點,于1981年首批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并最早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個教育辦學層次。人類學專業于2002年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重點學科通過複評。人類學專業憑借濃厚的底蘊與強大的師資,現已建設成為對國内外人類學研究具有重大影響的教學科研、學術交流中心。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内外居于領先地位。

在學生培養方面,人類學專業注重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相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實踐能力。在學生教學培養中,強調“深入社會現實,了解社會機理”,着重培養學生田野工作的實踐能力,并與地方合作建立了多處學生田野實習基地,如“廣西淩雲教學研究基地”、“貴州荔波、三都水族文化研究基地”、“四川平武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廣東田野考古研究基地”等。在研究生培養上,重視人類學的綜合理論、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注重田野訓練,強調特色性研究與突破性研究能力的培養。

在科學研究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建成了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語言人類學、曆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等多個分支學科體系,并形成了特色的四個研究方向: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族群與區域文化、民族考古學、曆史人類學。在繼續保持現有的教學和科研領先地位的同時,人類學力争在國際學術界進入一流行列。繼續加大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族群與區域文化、民族考古學、文化遺産研究等四個方向的研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國内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人類學學科。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山大學人類學學科。并成為政府、科教機構、文化傳媒等領域培養、提供專業人才的科研基地,為政府、機構等提供重要咨詢、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考古學

中山大學考古學專業是華南地區高校唯一設置的考古專業,具有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完整的考古人才培養層次;擁有博物館、考古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完整的科研教學體系。擁有團體考古發掘領隊資格。自1920年代始傅斯年先生、顧颉剛先生就在中山大學開創将考古學與語言學、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及曆史學相結合的學術傳統,延續至今。1956年在曆史系建立考古教研室,1961年招收民族考古方向研究生,1972年正式招收考古專業學生;所編教材《考古學通論》為教育部指定教材,并先後發現了馬壩人、西樵山石器加工場、和黃岩洞人等。1981年考古專業并入人類學系,将考古學與人類學、民族學結合,使中山大學的考古學在中國獨樹一幟。

自專業設置開始,在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南方民族考古、出土文獻、藝術史與藝術考古、宗教考古、性别考古等研究領域内,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并立足于華南面向東南亞,結合中大的優勢,在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與進程研究、東南亞考古、水下考古等領域内也取得一定的成績。

在學生培養方面,考古學專業注重理論、方法、實踐、服務多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強調學生田野工作能力與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并與人類學專業實踐結合,在多個地方建立了考古實習基地。在研究生培養上,依托人類學博物館資源,形成了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的特色培養方向,現已培養了大量研究廣東本地以及華南地區的科研工作者。

在科學研究方面,民族考古學是考古學專業的特色研究之一。廣東與華南考古研究和教學是考古學專業的根本,從1920年代起,當時的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考古學會即開展過嶺南地區的考古工作,先後出現了一批造詣深厚的學者,也出版了大量的論著,在海内外産生了重大的學術影響。

·社會工作

中山大學社會工作專業于2000年設置,并于2004年獲批招收碩士研究生,于2009年獲得全國首批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MSW)的授予權。社會工作專業自成立伊始,便借助與香港毗鄰的優勢,引進國際化的社工培養理念,加強與香港社工培養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了以專業教師和香港注冊社工為主,本土社會工作機構前線人員為輔的專業督導培養模式。

在學生培養方面,在國内首家實行與國際社工教育接軌、專業注冊社工督導下的800小時實習課程和社會工作日、社工夏令營等多樣化的教學實踐形式,并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專業實習管理機制。在社工專業實習中始終保持13的督導與學生的比例,香港注冊社工督導常年維持在每年10-15人。在研究生培養上,堅持研究生600小時的專業實習計劃,注重理論與方法的強化訓練。在如何有效組織社工實習方面,中大社工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本着教學實習、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目标,社會工作專業與“啟創社會工作發展協會”、“中大社工服務中心”和“中大-香港理大映秀社工站”等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31個社會工作機構簽約成為我們穩定的專業實習與科研基地。同時,學校投入近120萬元,建設了有231平米、設備先進的社會工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