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海路來華說臆補
佛教海路來華說臆補
講座時間:2017年3月22日(周三)19:00-21:00
地點:馬丁堂二樓多媒體講學廳
主講人:韋正
主辦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
主講人簡介:
韋正,男,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秦漢考古、魏晉南北朝考古、美術考古,兼及佛教考古。韓國漢陽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2005—200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訪問學者(2013—2014)。曾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考古學通論(2013),在西班牙格納拉達大學考古系介紹中國發現的重要西方文物(2015)。出版的專著有《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包括《考古學報》、《考古》、《文物》、《藝術史研究》等重要期刊。
講座内容提要:
佛教海路來華說過去或在文獻記載、或在考古發現上都有所不足,近年來的考古新收獲則正在改變這個局面。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戰國晚期以來墓葬出土裂瓣紋銀豆、銅象、銅犀牛等文物說明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與南海存在着航路。合浦發現的玻璃、水晶、綠松石、琥珀、金珠、俑座燈等文物,表明合浦是直接聯系古印度的重要港口。廣州南越王宮苑石構建築、合浦等地的小平磚疊澀半球形墓頂、南陽等地的四隅券進式墓頂,特别是臨沂吳白莊漢畫像石墓前室多邊形立柱和圓拱,說明西方的建築技術很早就沿海路傳播到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并向内地滲透。佛教正是在這些有利條件下,大約在東漢晚期沿海路來華,沂南畫像石墓中的帶頭光童子、施無畏印的東王公可作為物證。東吳、西晉魂瓶等陶瓷器上的佛像是佛教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流傳的直接證據。魂瓶上堆塑的是蓬萊仙境景象,佛是作為蓬萊仙人的替代者而出現的,這暗示了佛教浮海到達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有關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進一步共同支撐着佛教海路來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