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優秀文化講座經典系列第五講:儒家經典的形成

儒家經典的形成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主題
儒家經典的形成
活動時間
-
活動地址
南校區懷士堂(小禮堂)
主講人
郭靜雲 教授


    主講人簡介:

出生在蘇聯莫斯科。聖彼得堡美術院碩士,莫斯科大學以及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博士。曾工作于俄羅斯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1989-1992),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1993-2002助理研究員;2003-2006研究員),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2004),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2005-2007),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6-2007)。現任中山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導,本年度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訪問研究員參與本所“儒家經典形成”研究計劃。共有20于年研究、教學、考古與博物館工作經驗。研究專場:中國古代史與文化史,包括出土文物、出土文獻、古文字、先秦與秦漢思想史。過去在俄羅斯用俄文發表過專著以及文章共三十餘篇。最近在中國與台灣兩岸發表了十幾篇期刊文章和會議的論文。

    内容簡介:

儒家思想,雖然源自先秦,但兩千年來文人所讀的儒家經籍均早已非先秦時期的「原本」,而是經過多次修補的「經本」。所有的經籍與傳世的文獻,皆屢次經曆過不同時代的整理,除其原意之外,另含有許多累世而來,被不同曆史階段及觀念影響的痕迹。

以儒家經典來說,首先,在西漢武帝、宣帝時,國家博士開始進行儒家文獻的整理;接着在成帝時,劉向與其子劉歆在漢府中再次修正這些文獻;到了東漢,馬融、鄭玄等經學家又做了補充編校,就這樣,逐漸構成了漢代儒家經籍的樣貌。在此之後,儒家文獻又經過了曆代屢被抄寫、注疏、補充、修正的過程後,才終于形成了今天所見的經籍版本。換言之,儒家經典源于先秦,編輯于兩漢,以文物言,今日可見的古本,極少是早于宋代的善書。因此可以說,中國經籍的形成經過了不同曆史階段,這些曆史階段在經典文本上疊加了不同時代的層層痕迹。這些痕迹常常難以區分,尤其在溯源的問題上,原始的思想觀點常常令人難以探索。不過,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掘,終于提供了一點第一手的簡帛文獻資料。雖然出土文獻資料仍有所局限,但卻多虧出土文獻使經典思想的溯源研究有了可靠的證據,是故,簡帛研究在經學中啟動了新機,産生了“經典形成”這一新學門。

出土文獻一方面證明了所謂的“先秦古籍”确實有先秦的版本,而其思想源自先秦社會中;另一方面則顯示了先秦的版本與傳世的修本究竟是如何的不同。由此,既可探索先秦思想的原貌,也可考證文獻從先秦至漢代的演變和變成“經典”之過程。

 

歡迎您參與、分享!

 

主辦:教務處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協辦:曆史系團總支、學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