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系複辦30年系列會議之“草原生态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30年研讨會”
發布人:高級管理員
發布日期:2011-12-01
活動時間
-
活動地址
馬丁堂
草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是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草原社會與文化的研究曆來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尤其是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我國草原生态區占全國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這個區域内居住着43個少數民族,曆史上由19個民族以牧業為主要生計方式,這些民族創造了豐富的曆史與文化。在草原這一特定的生态環境,各個民族發展出出與之相适應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形成一整套文化體系與環境知識。這些草原民族的生态知識與人文價值對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多元文化有機共生,各民族和諧相處都有特殊價值和重要意義。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類學研究恢複以來,已有許多研究草原生态與文化的成果面世,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目前中國草原地區正經曆劇烈的變化,生态環境如何保護,社會問題如何解決,以及草原文明向何處去,這些問題都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為了推動相關領域的讨論與交流,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複辦三十周年學術讨論會期間,中南民族大學、中山大學與石河子大學聯合舉辦“草原生态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學術研讨會。會議旨在對三十年來中國人類學牧區研究進行總結,讨論國内外相關研究形成的學術認識,推動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的深入。參加會議的學者有王曉毅、崔廷虎、齊木德道爾吉等學者。
地點:馬丁堂 時間:12月3-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