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高端學術論壇
“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高端學術論壇

一、會議簡介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社會也面臨着巨大的變革與挑戰。 一方面,中國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另一方面,随着“一帶一路” 建設的推進,中國與周邊世界及沿線國家的互動往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自上世紀初,人類學進入中國起,至今已發展百年。立足田野,走進他者世界的人類學,如何回顧、反思過去的成就與經驗,如何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如何理解新時代中國與世界之關聯,已成為兼具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的重要議題。
2024年,中山大學迎來百年華誕。為弘揚中山大學人類學之優良傳統,促進中山大學人類學與學界的互動與交流,太阳集团1088vip舉辦“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高端學術論壇,共同探讨人類學在新時代面對的問題、機遇與挑戰。
二、會議安排
2024年6月8日上午
地點:學人館1号會議室
8:00-8:20 會議簽到 |
|
8:30-9:00 緻辭與合影 |
|
主旨演講 |
|
9:00-10:20 上半場(主持人:張應強 中山大學) |
|
9:00-9:20 |
新時代與人類學方向:摸索性省察 |
金光億(山東大學) |
|
9:20-9:40 |
回歸“自然”:來自複雜系統和AI人類學的挑戰 |
張小軍(清華大學) |
|
9:40-10:00 |
從中國看世界與從世界看中國:海外民族志的反思 |
何明(雲南大學) |
|
10:00-10:20 |
當中國成了異域的“情景”…… |
王銘銘(北京大學) |
|
10:40-12:00 下半場(主持人:孫九霞 中山大學) |
|
10:40-11:00 |
從南部理論研究到中層理論建構 |
景軍(清華大學) |
|
11:00-11:20 |
認識全球中國與世界社會的人類學 |
高丙中(北京師範大學) |
|
11:20-11:40 |
人類學視野裡的社會建設 |
範可(貴州民族大學) |
|
11:40-12:00 |
人類學研究的傳承與擴展——紀念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培養四十年 |
周大鳴(中山大學) |
2024年6月8日下午
地點1:馬丁堂二樓中廳
專題演講 |
|
14:00-15:00 人類學與區域國别 (主持人:劉志揚 中山大學) |
社會關系資源化:基于對意大利一個華人寺廟的考察 周永明(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
人類學與“南洋”研究 張先清(廈門大學) |
|
身份與轉譯:海外民族志研究中的利益相關性問題 龔浩群(廈門大學) |
|
區域國别視角下人類學跨“界”的研究 陳祥軍(中南民族大學) |
|
15:10-16:10 邊疆、邊境與國家 (主持人:杜樹海 中山大學) |
中國陸地邊境口岸國門建設探析 徐黎麗(蘭州大學) |
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跨境民族與邊疆安全 巫達(中央民族大學) |
|
南诏國對東南亞地區發展的影響 陳斌(雲南大學《思想戰線》編輯部) |
|
流動的基礎設施:中老邊境跨境代駕司機的職業生成 王越平(雲南大學) |
|
16:20-17:20 民族、社會與文化 (主持人:汪鲸 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
族群、國家與後傳統時代的自我認同——基于廣西京族社會的田野考察 呂俊彪(廣西民族大學) |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體系 馮雪紅(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 |
|
明清以來中國南方漢族“移民島”的形成機制研究 田阡(雲南民族大學) |
|
藏族社會本命年文化研究 嶽小國(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2024年6月8日下午
地點2:馬丁堂一樓中廳
專題演講 |
|
14:00-15:00 新時代的人類學與民族學 (主持人:楊小柳 中山大學) |
探索與前行:新文科視域下中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發展 袁同凱(南開大學) |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與民族學學科發展 田敏(中南民族大學) |
|
“自由而有用”的複旦人類學實踐:挑戰與希望 潘天舒(複旦大學) |
|
誰生産了人類學:一個學科元話語的追問與人類學中國話語的構建 楊文炯(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
|
15:10-16:10 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主持人:張文義 中山大學) |
學看,學說,學屬: 作為方法的“學習” 張亦農(上海大學) |
人類文明新形态下“自我”與“他者”的反思 蔣彬(西南民族大學) |
|
勢與人類學的感性 楊德睿(南京大學) |
|
複雜社會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論——主要以杜蒙為例的考察 黃劍波(華東師範大學) |
|
16:20-17:20 社會之變與人類學之變 (主持人:夏循祥 中山大學) |
傳統社會組織的開放性與流動人口融入 李錦(四川大學) |
行動民族志: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 富曉星(中國人民大學) |
|
交叉與應用:中國人類學的“蹊徑另辟”? 滿珂(西北民族大學) |
|
從日常走向狂歡:流量時代的飲食文化 舒萍(山東大學) |
|
17:20-18:00 閉幕緻辭(劉志偉 中山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