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世紀風華,學脈流長。中山大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有着悠久的學科曆史和深厚的學術底蘊。

中山大學社會學的學術傳統可追溯到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創辦之初即開設社會學課程,1931年在文學院建社會學系,後又設社會學所。期間,社會學系師生開展了“石牌郊區生活調查”“廣東工商業調查”等田野調查活動,并編輯出版關于勞工、統計、人口等方面的著作。私立嶺南大學的社會學最初與曆史學、政治學同屬曆史政治系,亦稱社會科學系。20世紀30年代,嶺南大學社會學日漸成熟,其西南社會經濟研究所對西南社會和經濟進行深入研究,産生了許多極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其中由楊慶堃先生主持的廣州近郊鹭江村的實證調查與研究,意義深遠。其著作Chinese Communist Society: The Family and the Village在國際社會學界享有極高聲譽。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大社會學系由廣東高校社會學系合并而成。一年後,中山大學社會學停止招生。

pic-123

人類學、考古學的學術傳統可以追溯到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該所于1927年8月籌辦,1931年改名文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傅斯年、顧颉剛、崔載陽、容肇祖、楊成志、羅香林、鐘敬文、商承祚等名宿在此耕耘著述。當時,語史所下設人類學研究組,并設置民俗學會、考古學會、古籍整理部,主張“要實地搜羅材料,到民衆中尋發言,到古文化的遺址去發掘,到各種的人間社會去采風問俗”,利用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天文學等作為研讨學問的工具,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工作。1948年,中山大學文學院建人類學系,不久後被取消。部分教授調到北京、武漢等地參加民族學院的籌建,部分教授輾轉中國台灣、美國,其餘則進入社會學系。1953年,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被取消後,人類學系教師在曆史學系繼續從事教學研究工作。

1981年,中山大學在全國率先複辦人類學系,并首批複辦社會學系。同年,人類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國家首批博士點單位),人類學系成為國内人類學唯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個教育層次的辦學單位;社會學獲碩士學位授予權。自此,人類學和社會學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2000年獲批社會學專業博士點;2002年人類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獲社會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人類學專業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複評,社會學專業被批準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08年12月,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人類學系聯合組建太阳集团1088vip。]

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學、人類學與考古學的代代學者飽含學術熱忱,肩負時代使命,攜手學術同道,不斷創新學術理念,開拓研究路徑,為理解社會、曆史、文化和人類行為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證經驗,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福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時期,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先輩們銘記中山先生“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的遺訓,一邊求學治學,一邊投身救國事業。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廣州“文總”六烈士中就有社會學系學生淩伯骥、賴寅倣。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階段,在這段波瀾壯闊的變革進程中,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先輩們筚路藍縷,用智慧和汗水鋪就了學科複興的堅實道路,笃力重建中國自己的社會學、人類學和考古學。

如今的太阳集团1088vip,下設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和人類學系,擁有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三個本科專業,以及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及文物學、博物館學、社會工作、社會調查等專業的碩博學位點。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均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山大學社會學的培養體系已成為全國的标杆,社會學理論、社會學研究法和社會統計學均開設初級、中級和高級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深厚紮實的專業基礎。同時開設前沿社會學實驗課程,以培養新一代社會學專業人才為使命,注重社會學理論和實證分析能力訓練。中山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積澱深厚,在國内外享有很高聲譽。人類學強調紮根田野,從實求知。學科秉承華南、西南民族學傳統,已發展出西南民族與南嶺走廊研究、東南亞與跨境民族研究、珠江流域族群研究、都市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環南中國海研究、民族文化遺産與保護等特色研究領域和學科方向。中山大學考古學是全國唯一設置在人類學系下的考古專業,曆史悠久,是華南地區唯一的考古學專業。學科優勢方向為民族考古學、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等。

學院現有2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重點建設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參與共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同時,依托學院建立的中山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廣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院的社會學、社會工作、人口學、人類學、民族學和考古學專業重視社會實踐和田野調查,緻力于整合第一、第二課堂,開放教學資源,培育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素質,引領學科發展。2023年,《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依托專業優勢,學院成功打造“博雅教育實踐項目”和“社人聚焦”調研大賽等特色實踐育人品牌活動,近年來聚焦“鄉村振興”這一時代主題,貢獻了中大社人學子的青春力量。社會學專業在城市與社區研究、人口與社會發展、計算社會學、醫學與健康社會學、消費社會學以及移民研究等多個領域确立了獨具特色的學術定位,并在國内外學術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人類學和民族學專業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總方針,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做出學科貢獻。學院考古成果豐碩,2023年,學院主持發掘的“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2022年7-12月,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參加發掘的“貴州貴安大松山墓群”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2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學聯合發掘的“廣西合浦望牛嶺漢墓”入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名單;2019-2022年度,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山大學對越州故城進行調查、勘探與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2024年,中山大學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發掘的“廣東英德岩山寨遺址”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洞悉社會變遷,理解多元文化,解開人類奧秘,傳揚人性光芒。站在中大新的百年起點,太阳集团1088vip将繼續與學校和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守正創新,解答時代命題,以學術探索推動社會進步,以人文關懷照亮文明之路。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0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高級講師1人。此外,還有專職研究人員(含博士後)6人。師資隊伍學源結構合理,主要來自英國、美國、日本、香港和中國大陸多所著名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占90%。

學院辦有學術刊物《南方人口》(CSSCI來源期刊),并設有社會工作實驗室、人類學實驗室、考古學實驗室。學院與國外、境外諸多著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由于毗鄰港澳,與香港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聯系。(數據截止2024年12月)

::學科專業設置::

 博士後流動站(3個)

社會學、民族學、考古學

 博士授權點(7個)

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文化與認知

 碩士授予點(7個)

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
民族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社會工作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4個)

社會工作碩士、文物碩士、博物館碩士、社會調查碩士

 本科專業(3個)

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

 

 ::研究機構設置::

 研究機構名稱

成立時間

 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

1979

 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1987

 中山大學大灣區人文共同體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202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基地)

2023

 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 (與中文系合建)

2001

 中山大學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

2002

 中山大學華南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與教學中心(與廣東省博物館合建)

2003

 中山大學社會工作教育與研究中心

2004

 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與曆史系合建)

2004

 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 (廣東省重點研究基地,與哲學系合建)

2004

 中山大學城市社會研究中心 (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6

 中山大學消費與發展研究中心

2006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

2008

 中山大學社會工作實驗室

2009

 中山大學南中國海考古研究中心

2009

 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11

 中山大學人類進化與科技考古實驗室(廣東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2013

 太阳集团1088vip非洲研究中心

2016

 太阳集团1088vip文化與認知研究中心

2017

 

附:學科大事記(上下滑動閱覽)

 

  • 1927年,國立中山大學籌備成立語言曆史學研究所,并由我國民俗學研究開路人顧颉剛教授帶動和發起,并于同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民俗學會。

  • 1928年,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設民俗學、人類學研究組,并與教育學研究所聯合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民俗學傳習班。

  • 1931年,國立中山大學實行學院制,文科稱文學院,下增設社會學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學學士學位。

  • 1935年,國立中山大學首批成立研究院,内設的文科研究所增設人類學部,并招收研究生;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強調中文、曆史的研究,并注重教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

  • 1946年,抗戰勝利後,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複校廣州,根據教育部文件,取消研究院,所屬研究所劃歸原所屬學院辦理,并在廣東法商學院又創辦了社會學系,社會學呈現繁盛發展勢頭。

  • 1948年,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增設人類學系,在職教師有楊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張為綱、顧鐵符等。

  • 1949年,人類學系被取消,楊成志等教師調離中大,梁钊韬轉入曆史學系。

  •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社會學系被取消,教師在曆史學系繼續開展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 1956年,曆史學系考古教研室成立,梁钊韬任教研室主任,并帶領曆史學系部分學生在廣州東郊飛鵝嶺地區做考古調查和發掘。

  • 1961年,梁钊韬招收民族考古方向研究生。

  • 1972年,梁钊韬從粵北幹校返回中山大學,複任曆史學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并籌建考古學專業,第二年建立并開始招生;先生在教學中堅持民族考古學的方向,将人類學、民族學與考古學結合,使學生受到多學科的訓練。

  • 1978年,人類學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79年入學。

  • 1979年,社會學系、地理系、東南亞曆史研究所、經濟系、曆史學系等單位部分教師組成人口研究小組,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籌建,成為國内最早恢複人口學的學校之一。

  • 1980年,中山大學聘請原嶺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美國匹茨堡大學榮譽教授楊慶堃為名譽教授,拉開了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重建與複辦的序幕。

  • 1981年,中山大學在全國率先複辦人類學系,梁钊韬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複辦社會學系,何肇發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類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國家首批博士點單位),社會學獲碩士學位授予權;人類學系成為國内人類學唯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個教育層次的辦學單位。

  • 1982年,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學制三年。

  • 1984年,社會學系招收本科生,學制四年,自此,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學科建設趨向規範化、制度化。

  • 1985年,中山大學成立人口研究所,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山大學人口理論研究室;同年,人口學獲碩士學位授予權;人類學系增設文化人類學研究室。

  • 1986年,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與廣東省計劃生育委員會、廣東人口學會共同主辦《南方人口》學術期刊。

  • 2000年,法國與中國在社會科學領域首次聯合開辦的學術研究中心“中法合作工業與技術社會學中心”在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建立;同年,社會學系獲批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并招收本科生。

  • 2001年,社會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高校中僅有的五個擁有社會學專業博士點的社會學系之一;同年,人口研究所并入社會學系。

  • 2002年,人類學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

  • 2004年,獲批建立民俗學博士點;社會工作獲批招收碩士研究生。

  • 2006年,社會學系與人類學系合作獲批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民族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

  • 2007年,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建立;同年,社會學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2008年12月,學校批準成立太阳集团1088vip。

  • 2009年,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MSW)獲首批全國教育試點單位之一;人類學專業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第四批特色專業建設點”嘉獎。

  • 2011年,學院召開社會學、人類學複辦30周年紀念大會。

  • 2011年,學院成功申報考古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

  • 2012年,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考古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設立。

  • 2013年,社會學一級學科被評為廣東省級攀峰重點學科,民族學、考古學為省級優勢重點學科。

  • 2013年,學院獲批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工程勘察、監理資質單位。

  • 2013年,學院申請複辦民族學專業,2014年開始恢複民族學本科招生。

  • 2013年,中山大學人類進化與科技考古實驗室獲批為首批廣東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 2016年,社會學一級學科繼續獲評為廣東省級攀峰重點學科,民族學、考古學為省級優勢重點學科。

  • 2017年,獲全國社會學類專業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2019年,教育部“馬工程”建設教材《人類學概論》出版,周大鳴教授擔任主編。

  • 2019年,社會學獲得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2020年,人類學、考古學獲得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2022年,教育部“馬工程”建設教材《城市社會學》出版,蔡禾教授擔任主編。

  • 2022年,獲批設立省級文科重點實驗室“大灣區人文共同體重點實驗室”。

  • 2023年,牽頭申報的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獲批。

  • 2023年,學院參與發掘的“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23年,“非‘遺’足食——牛肉幹制作技藝非遺+村史文化保護助力豐陽産業和文化振興”項目獲評全國優秀青年突擊隊(全國高校唯一獲獎隊伍)、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

  • 2023年,社會調查專業碩士點獲批。

  • 2024年,學院主持發掘的“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 2024年,《田野調查與民族志寫作》入選新一批教育部“馬工程”建設教材,張應強教授擔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