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為深化交流互鑒同聚一堂,共襄盛舉。會上,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兩端,中國和意大利有着上千年的文明交流史。2019年3月23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意大利總理孔特的共同見證下,中意雙方代表交換了關于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4月24日,“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展覽的第三單元“共譜國際合作強音”部分,展示了太阳集团1088vip考古學專業的學子參與意大利奧維托La Biagiola遺址考古的項目成果。

▲“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展示我校師生在意大利的考古工作
“一帶一路”上的考古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是我校考古學科重點發展方向,之前已在越南、印度尼西亞、伊朗、以色列、肯尼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考古發掘合作。2018年起,我校考古專業同意大利研究機構正式建立合作關系,深度參與意大利托斯卡納區的索瓦納La Biagiola遺址考古發掘。至此,我校考古專業已初步構建起了覆蓋亞非歐大陸的多元文明互動交流研究平台。
意大利是歐洲古典考古學的中心,是近現代考古學科和田野考古技術的發源地,也是理解歐美文明形成與發展情況的關鍵地點。我校參與考古發掘的意大利托斯卡納區索瓦納La Biagiola遺址中的埃特魯利亞(Etruscan)時期,是鐵器時代亞平甯半島上發達程度最高的文明,對羅馬文明的興起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以往學術界對羅馬時期的研究較為充分,對羅馬之前的埃特魯利亞文明的考古學研究則開展較少,埃特魯利亞的起源、進程和衰落等問題都具有廣闊的學術前景和學術增長點。
遺址考古
2018年初,我校考古專業金志偉、周繁文老師與研究生一行4人赴意大利托斯卡納進行遺址的試掘及周邊地區的考古調查工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于原發掘區域東北方向開了一條小規模的探溝,發現一座中世紀時期的墓葬,出土大量骨頭碎片,包括頭骨、變形的下颌骨、碎肋骨、短肢骨、尾椎骨等。由于所發現的人骨屬于幾個個體,年齡、性别各不相同,初步判斷可能是一處此前在索瓦納地區較為少見的叢葬坑。
▲中意師生合作清理中世紀叢葬坑,用鋤頭、鎬子揭開堅硬的表土。
▲中意學生合作清理中世紀叢葬坑,因已揭露至接近墓坑開口處,改用手鏟、竹簽等工具精細化處理。
▲學生用軟刷清理人骨,并對叢葬坑内出土的遺物進行标記
▲中意老師指導學生用竹簽剔出人骨,以便開展繪圖、測繪、檢測等一系列工作。
2018年暑期,以中山大學“逸仙海外學習計劃”項目為契機,周繁文老師、輔導員李粵丹老師帶領8名考古專業學生,深度參與了意大利La Biagiola遺址的考古項目,此次發掘工作在發掘區域的東南部和西北部繼續開展。遺址東南部2004地層(注:意方地層編号系統)為黏土,土質堅硬,夾雜碎石與陶質構件,石質基址的走向、延伸面積與深度基本明晰。通過對斜坡下石質壁面的清理,大緻可以确定水池的範圍。此外,東北方向出土有出水的溝渠,有助于判斷遺存性質。領隊Nejrotti博士認為,此遺迹可能是一處避難所。鑒于水源供給與安全性需求,判斷“水池”有重要的意義。遺址西北部經過近半個月的發掘,發現較多牆基,出土有紅陶、黑陶等陶器碎片及骨頭等遺物。據目前清理發掘的情況判斷,此處可能存在多處房屋基址疊壓打破的關系。探方西部發現一處零散分布碎磚的堆積,推測為當時的道路。
▲中意學生合作清理埃特魯利亞時期至羅馬時期房屋遺址的西北角
▲在清理表面的耕土層時,可以用較大型的工具如鋤頭、鎬子、鐵鍁展開工作。
▲發掘時,所有的土壤都需要過篩,以避免漏掉細小的遺物(如陶片、玻璃器殘片、金屬漆殘片、人骨殘片等)。
La Biagiola遺址的考古項目在發掘同時進行了區域考古調查,涉及墓葬、洞穴居址、手工作坊、城址、城堡、地下水渠等各類型遺存,有助于深化理解遺址的性質。
文化互鑒
在意大利的發掘過程中,無論是掄鋤揮鎬,還是篩土清表,一切的發掘工作都需要師生自己動手。同學們的考古田野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充分享受着在田野中發現問題、讨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在發掘現場,中意考古學師生在合作中深入溝通、互相參照、各取所長,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意方的考古發掘操作規程、田野記錄系統、預防考古學、體質人類學以及科技考古的理論和方法讓我校師生獲益良多。我校考古師生對于遺址的精細處理也給意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意大利奧維托La Biagiola遺址考古項目的合作,中意雙方将科研合作往縱深方向推進,也為我校考古學學科長遠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學術空間。
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文明共存。我校考古學等學科以探尋意國古史為起點,以再續絲路情緣為契機,譜寫出新時代考古的華美樂章。未來,我校考古學将推動中意雙方加強曆史文化遺産合作研究,建立多層次的人文合作機制,為增進文明對話與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上一筆亮麗的色彩。
La Biagiola遺址概況
La Biagiola遺址最初在2004年的一次考古調查中發現,之後于2008-2011年間進行過數次試掘。當前該遺址的文化面貌及曆史情況較為清晰,根據文化堆積可分為四個時期,從早到晚依次是埃特魯利亞時期、羅馬時期、中世紀的倫巴第(Lombard)時期、近現代時期。
早在史前,該地區即有人類活動。青銅時代的埃特魯利亞文化在此蕃息,由于地近菲奧裡河(Fiume di Fiori),控制着埃特魯利亞文化的中心聚落烏爾奇(Vulci)與南邊的羅馬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因而格外富庶,甚至一度可與中心聚落相抗衡,并爆發沖突,後來由于羅馬的壯大而被吞并。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中世紀該地區歸入倫巴第王朝的控制之下。如今此地以大量埃特魯裡亞的墓葬、中世紀的城堡與教堂遺迹而聞名。
▲奧維托La Biagiola的房屋遺址一角。房子始建于埃特魯利亞時代,經曆了羅馬時代的改造,最終被發掘、展現。
La Biagiola遺址沿用時間長,内涵豐富。年代最早的文化遺迹為公元前5世紀的房屋基址,用非本地出産的灰黃色凝灰岩砌成,出土陶器、小人像等。其次是約公元前2世紀羅馬時期的房址,這一階段原有的宅邸受到改建和擴建,包括庭院,浴池等。第三期是中世紀時期,此時沿用自埃特魯利亞時期的宅邸遭到廢棄,成為倫巴第人的墓地。18世紀時,該遺址被改建為包括馬廄、橄榄油作坊在内的農宅。根據規劃設想,La Biagiola遺址的考古工作結束之後将建成一座考古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