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再聚首:匍匐黃土,花田半畝——記2014級人類學系田野實習分享報告會
田野再聚首:匍匐黃土,花田半畝
——記2014級人類學系田野實習分享報告會
引言:“遊曆于曆經改造的舊城區,我們在大街小巷中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穿梭于淳樸自然的鄉間小道,我們在鄉民村戶間體會異文化的人生百味;匍匐于黃土之上,我們在古物與泥土的雜糅融合中把握曆史的脈搏。”
“2014級人類學系田野實習分享會”于2017年4月11日晚上7點在逸夫樓501舉行,與師生們分享了在田野中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思。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鄭君雷,人類學系主任劉志揚,實習帶隊老師陳志明、周大鳴、鄧啟耀、張振江、譚玉華,學院黨委副書記海珊等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鄭君雷副院長在緻辭中指出,田野實習是我院的辦學特色與優良傳統,田野訓練是人才培養首先為的關鍵環節,也是人類學系曆屆優秀本科生于海内外知名學府備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并代表學院向奮鬥在教學一線的帶隊老師緻謝。
下面讓我們一起回望田野中的那些人與事!
第一組:
東莞東城組在張振江老師的帶領下于城鎮中開展田野調查。
她們面對的是略帶警惕的村民:在實習中被誤認過進城務工人員,睡過涼亭、也收過不少“破爛兒”。她們面對的是近年來随着産業轉型與社區升級改造,傳統面貌漸趨消逝的東城區。但她們依舊迎難而上,環繞桑園、溫塘、周屋、峽口、柏洲邊等社區展開調查,研究主題涉及古建築、信仰、婚姻、家庭、生育等多個方面。
第二組: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考古專業内蒙古準格爾組的實習之路在譚玉華老師的帶領下就此展開。她們住在村莊裡、工作在黃河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此次發掘,内蒙組的同學采用象限布方法,實際發掘5×5平方米的探方32個,第Ⅰ象限布探方4個,第Ⅱ象限布探方28個,實際發掘總面積800平方米。她們于城壕村石口子遺址共發掘朱開溝文化時期灰坑39個、房址1座,東周時期墓葬5座,獲陶、石、銅、鐵、骨等标本140餘件。
第三組:
一脈青山,一帶綠水,一抹白雲,一片藍天。貴州荔波組的夥伴舉一碗香甜醉人的農家米酒,聽幾支婉轉悠長的布依歌,将拉歐寨子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陳志明與段穎老師的精心指導下,貴州組同學們悉心探索“搖椅之外”的人類學。研究主題主要涉及經濟生活、政治政策、民族服飾、日常飲食、民間信仰等多方面,用心體會“柴米油鹽”背後的文化邏輯,感悟每個鮮活個體身上的喜怒哀樂。
第四組:
珠海淇澳組在何國強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位于珠江口的小島上,細細觀察這座神奇小島的生活樣貌。
她們将淇澳島各行各業的“作息”平鋪于時間軸上,剖析行業與活動之間平行與重疊的關系;以外婚家庭女性為深入訪談對象,研究島上通婚圈變化及外婚家庭之于本土社會的影響;從個體生活情境切入,就居住在淇澳的廣西流動人口的群體結構及與行為動機予以描述分析; 以時間為分界點,結合時代背景、建造風格将民居特點歸納,讨論民居分層與村界外擴,多樣呈現小島的風土人情。
第五組:
相約收看“考古探索發現欄目—2016楓樹墩遺址發掘記”:考古專業河源和平組在金志偉老師的帶領下,于重巒疊嶂的粵東北山區、蜿蜒流淌的和平河畔,揭開一段塵封在瀝瀝秋雨、浸潤壤土之中的鮮活曆史。
此次發掘主要研究粵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了解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于先秦時期的文化交流狀況。共發掘戰國墓6座,出土了原始青瓷杯,完整揭露2014年未發掘完畢的戰國墓葬群,系統全面了解該遺址文化面貌。
第六組:
廣西組在周大鳴老師的指導下,于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邂逅了一段獨特的田野奇緣。他們心跳心慌卻又頻頻走進百年古宅;恰逢祭祖大慶,也有豐厚收獲;曆經毒蟲、地震與台風,他們亦漸趨成長。
地處省際邊界、瑤族地區的石枧村,于地緣關系、民族關系等方面均交織着許多亟待探索的問題。廣西組通過座談會等渠道順利進入田野,他們繪制村貌地圖,整理村莊親屬關系圖,完成200份家庭基本狀況數據采集工作;研究主題涉及經濟生活、政府政策、權力結構、土地流轉、水資源、房屋建築、民間信仰、文化遺産、兒童教育、婦女生育等多方面。臨行前周老師還組織召開總結報告會,針對石家鄉與石枧村發展現狀及殘存問題提出一系列開發建議。
第七組:
2016年夏天,雲南瑞麗市戶育鄉雷貢寨迎來了一群小清新,他們秉承“吃得飽,起得早,整天繞着寨子跑”的指導思想,在鄧啟耀與張文義老師的帶領下于中緬邊界邊開啟浪漫的田野之旅。
雲南瑞麗組通過參與觀察探索民族教育于國家教育政策下的适應與隐患、宗教貫穿代際間的身份認同;感悟跨境少數民族對異國的想象與實踐;并于飲食萬花筒中看邊境少數民族關系的變化與交融,逐漸适應、了解并順利融入田野地點。
小組分享完畢後,劉志揚老師作出點評,表示召開實習分享會的初衷是為學生們搭建展示與分享的平台,促進師生之間交流,并為低年級本科田野實習提供參考。期待着學生經過田野系統訓練後,實習成果可以從“田野調查報告”上升至有“學理分析、理論對話、個體思考”的學術論文。
鄧啟耀老師針對田野分享内容予以專業點評,期望着學生通過接觸不同文化逐漸接納他者、遙望更廣的世界,通過參與觀察與個體想象思考人生、世界與文化的互動關系。
陳志明老師用“新穎”一詞歸納出本次分享會的3個特點——田野地點新、調研主題新、展示形式新。并建議每位同學“Study Culture to Learn about yourself”,透過研究經驗重新審視自己。
田野再聚首,衷心地感謝學校及學院對田野實習的大力支持,感謝每一位悉心指導的老師,感謝堅持并熱愛田野的同學們。
最後,由衷地祝願15級人類學系于今年夏天順利開啟田野之路,收獲情誼一片、花田萬畝!
太阳集团1088vip本科教務
二零一七年四月十一日
另附:
田野經驗概要
生活篇
1. 衣着:輕巧便捷,樸素簡單——舒适運動鞋,遮陽帽(草帽即可),應季衣服,長袖外套;避免吊帶背心、短褲短裙、深色吸熱的服裝;根據田野點的經濟發展情況選擇服裝,避免過于浮誇、高檔。
2. 飲食:學會适應,學會接納,保證吃飽,敢于嘗試,避免當面拒絕。
3. 居住:及時傾倒垃圾、打掃衛生,準備蚊香、驅蚊水、殺蟲劑。
4. 出行:注意安全,保證駕車成員技術娴熟,夜間出行結伴而行、自備手電筒,單獨外出與帶隊老師和同組夥伴打好招呼,避免遊泳等行為。
訪談篇
1. 争得村民同意後方可進入别人家中,切忌随意坐下。
2. 學會察言觀色,在村民空閑時進行攀談,切忌開口直奔主題,學會循序漸進。如訪談對象面露不耐煩的神色,即刻停止訪談并表示感謝。
3. 關注細節,遇到田野地點的任何人都要打招呼,在村民家中注意禮貌以及幫忙做家務。
4. 訪談時快速記錄下關鍵詞,整理筆記時補充完整。征得訪談對象同意方可錄音,不建議全程依靠錄音記錄,否則整理期間耗時耗力效率低。
感悟篇
1. 前期準備搜集并閱讀相關文獻,助益确定研究主題。
2. 及時調整田野安排:根據村民日常作息安排調研工作。
3. 每日及時整理田野筆記與照片,盡所能記錄一切聽到看到的内容。
4. 共享田野筆記:鼓勵組内成員充分溝通、交換資料、信息分享。整理分析小組田野進程與個人進度,共享重要信息與田野筆記,相互分配訪談時間和對象,及時歸納遺留問題并補充相關田野資料。
5. 合理利用關鍵報道人,避免訪談内容大範圍重複交叉。
6. 學會調劑,緩解田野疲勞;無需過多焦慮或消極懈怠。遇到調查困難及時同帶隊老師溝通,與隊友多聊天散心、相互勉勵。
7. 包容聆聽,質疑理解;辯證思考,多方求證。對事件于不同主體間多方考證,以求獲得事件相對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