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舉行“中國社會調查的學術實踐合作與開源”學術研讨會
11月26日,“中國社會調查的學術實踐合作與開源” 學術研讨會在中山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聯合舉辦。來自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大學等教學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并發言。在會議開幕式上,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王甯和蔡禾教授分别緻辭以示歡迎,對各單位加強合作的前景作出展望。
會議分為兩大主題:中國社會調查的學術實踐分享,以及圍繞如何加強合作與開源的讨論。主題一的發言和讨論由梁玉成教授主持。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張文宏教授,複旦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劉欣教授,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胡榮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雷洪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順教授,圍繞會議主題分别作了精彩發言。
會議倡議:由具有全國或區域性大型調研項目的學術單位組成個協作聯盟,由主要單位做輪值主席,每年召集一兩次實質性研讨會;協調不同項目的模塊設置,錯位互補;統一社會調查的通用基礎問題的操作定義以及編碼方案。在重大基礎性數據上協作分工,例如對中國職業聲望的測量上,分工采集數據,加總形成量表。接下來,會議成員單位将探索中國社會調查的廣州共識的實踐,積極推進中國社會學術調查的發展。
張文宏教授的發言主題為“社會調查數據的資源共享與合作開發”,強調各教學科研單位要重視對社會調查數據和資源的共享,包括調查設計中一些基礎模塊的重新整合、各類重要測量指标的統一化、建立社會調查資源共享的平台和學術共同體,有利于更好的交流與合作。
劉欣教授就“社會調查與社區研究”的題目發表講話。結合對複旦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作的“上海社區研究”項目的經驗分享,他提出城市社會調查的“社區-家庭-個人”層次的信息收集,已越發脫離傳統的“居委-家庭-個人”模式,要重視對住宅小區的空間結構的信息收集。
胡榮教授認為,在社會調查的問卷框架和問題設計中,對一些源于西方的理論概念的操作化和測量,要注意結合國情現狀進行适當的本土化理解,不能生搬硬套原有概念,造成受訪者的誤解和誤答,不利于數據的真實和有效采集。
雷洪教授在題為“精選調查内容,提高調查精度”的發言中指出,各教學科研單位應通力合作,使社會調查的主題清晰明确,調查内容設計則要全面精準的表現其主題,盡可能去掉冗餘部分,如此将提高社會調查的效度以及調查數據的質量。
張順教授的發言點出大型社會調查在社會學人才培養中的意義,應該是多方面的,即既有理論方面的啟發和思考,也有實踐方面的動手能力,以及社會經驗的積累。由此,培養出的人才類型也是多樣化的,既可以有側重學術研究類的,也可以有側重商業應用類的。讓學生感受到參與大型社會調查項目是“有用”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主題發言之後,蔡禾教授主持了“實踐與反思”的報告環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執行負責人王衛東教授、梁玉成教授、張海東教授,分别就各單位的功能與特色、運營模式、在研項目、項目數據及發表成果等内容作展示。
在下午的會議中,各參會代表就主題之二——“如何加強合作與開源”——展開自由讨論。涉及的主題包括但不限于:中國社會調查的标準統一問題、計算機輔助調查的實踐與推廣、社會調查的開放接口和代碼共享、社會調查數據使用中的培訓、未來的合作議題,等等。現場讨論的氣氛和諧而不失熱烈,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共聚一堂,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為建立中國社會調查的學術實踐合作與共享平台,不吝靈感與智慧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