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曆史
學科大事記
·1927年,國立中山大學籌備成立語言曆史學研究所,并由我國民俗學研究開路人顧颉剛教授帶動和發起,并于同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民俗學會。
·1928年,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設民俗學、人類學研究組,并與教育學研究所聯合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民俗學傳習班。
·1931年,國立中山大學實行學院制,文科稱文學院,下增設社會學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學學士學位。
·1935年,國立中山大學首批成立研究院,内設的文科研究所增設人類學部,并招收研究生;中山大學文科研究所強調中文、曆史的研究,并注重教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
·1938年,廣州淪陷,中山大學輾轉于雲南和粵北地區,但仍堅持社會學、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

中圖: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曆史研究所考古學會會員合影(1928年12月)
左圖:文學院大樓舊照 右圖:馬丁堂舊照
·1946年,抗戰勝利後,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複校廣州,根據教育部文件,取消研究院,所屬研究所劃歸原所屬學院辦理,并在廣東法商學院又創辦了社會學系,社會學呈現繁盛發展勢頭。
·1948年,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增設人類學系,在職教師有楊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張為綱、顧鐵符等。
·1949年,人類學系被取消,楊成志等教師調離中大,梁钊韬轉入曆史系。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社會學系被取消,教師在曆史學系繼續開展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1956年,曆史系考古教研室成立,梁钊韬任教研室主任,并帶領曆史系部分學生在廣州東郊飛鵝嶺地區做考古調查和發掘。
·1961年,梁钊韬招收民族考古方向研究生。
·1972年,梁钊韬從粵北幹校返回中山大學,複任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并籌建考古學專業,第二年建立并開始招生;先生在教學中堅持民族考古學的方向,将人類學、民族學與考古學結合,使學生受到多學科的訓練。
·1978年,人類學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79年入學。
·1979年,社會學系、地理系、東南亞曆史研究所、經濟系、曆史系等單位部分教師組成人口研究小組,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籌建,成為國内最早恢複人口學的學校之一;梁钊韬教授開始籌建人類學系,并設置了專業方案、教學計劃和組織教師隊伍以及建系的論證報告。
·1980年,中山大學聘請原嶺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美國匹茨堡大學榮譽教授楊慶堃為名譽教授,拉開了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重建與複辦的序幕。
1981年,中山大學在全國率先複辦人類學系,梁钊韬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複辦社會學系,何肇發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類學獲博士授予權(國家首批博士點單位),社會學獲碩士授予權;人類學系成為國内人類學唯一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個教育層次的辦學單位。
·1982年,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學制三年。
·1984年,社會學系招收本科生,學制四年,自此,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學科建設趨向規範化、制度化。
·1985年,中山大學成立人口研究所,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山大學人口理論研究室;同年,人口學獲碩士授予權;人類學系增設文化人類學研究室。
·1986年,中國第一個人類學博士學位授予我校藏族學生格勒;同年,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與廣東省計劃生育委員會、廣東人口學會共同主辦《南方人口》學術期刊。
·1987年,教育部批準建立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其前身是嶺南大學文物館,是廣東省内最早的博物館。
·1998年,經廣東省教育廳批準,人類學系在廣東英德建立“人類學系教學實習基地”。
·2000年,法國與中國在社會科學領域首次聯合開辦的學術研究中心“中法合作工業與技術社會學中心”在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建立;同年,社會學系獲批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并招收本科生。
·2001年,社會學專業具有博士授予權并招收博士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高校中僅有的五個擁有社會學專業博士點的社會學系之一;同年,人口研究所并入社會學系。
·2002年,人類學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4年,獲批建立民俗學博士點;社會工作獲批招收碩士研究生;人類學系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淩雲縣簽訂共建“淩雲縣教學研究基地”。
·2005年,人類學系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簽訂“共建廣東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協議書”,與貴州各級政府合作,在黔南三都縣建立“水書研究基地”。
·2006年,社會學系與人類學系合作獲批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同年,民族學獲批博士點授予權。
·2007年,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建立;同年,社會學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009年,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MSW)獲首批全國教育試點單位之一;人類學專業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第四批特色專業建設點”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