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男,社會學系  教授、博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與技術政策教席承擔者

 

學曆背景

1981 經濟學學士 中山大學

1987 社會學碩士 香港中文大學

1996 社會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工作經曆

1973年           廣州81中畢業/廣州師範學校進修結業

1973-1978年     廣州郊區江村蓼江學校教書

1978-1982年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讀本科

1982年至今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書

1999年-2007年   中山大學廣東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1997年至今        中山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

2011年至今        珠三角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研究方向

經濟社會學,具體的研究領域包括(1)國有企業的産權和組織改革,(2)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3)産業集群形成、發展、升級的經濟及社會因素分析,(4)産業轉型升級。先後主持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省級項目。在《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和《學術研究》,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等國内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出版著作8部。

早年研究重點是國有企業的産權和組織改革,近年,研究領域擴展至區域經濟和社會問題分析,如珠三角一體化、行業協會發展、幸福研究等。目前從事的兩個主要課題是“珠三角産業轉型升級”和“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和幸福幹預的政策分析”。為學校從事了十多年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組織協調工作,組織和參與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委托的應用性課題,對廣東省的社會經濟發展了解,總結出一套比較完善的調查研究經驗。

 

科研項目

(一)縱向項目:

1、國有企業股份合作制改造與社會結構的分化和重組

2、國有企業産權改革的個案研究

3、産權重組對精英更替模式的影響

4、企業内部市場化的神話

5、企業社會資本對競争優勢的影響

6、專業鎮技術創新和持續發展研究

7、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8、珠江三角洲産品專業區發展模式及競争力研究

9、突發事件中的政府和社會關系:經驗與理論——廣州SARS防治為例

10、“985”項目“區域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子項目“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

11、“211工程”項目“現代管理”的子項目——“企業理論與專業産品區”

12、“985”項目“産業與區域發展研究創新基地”——公共平台

13、“211工程”項目“轉型中國的社會建設實踐問題研究”的子項目

14、從經濟經營者到社會經營者——地方政府行動邏輯的轉型

15、2011年珠三角改革發展報告——産業轉型升級

16、廣東省幸福文化政策研究

 

(二)橫向項目:

1、廣東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2、互聯網研究

3、廣州市煤氣公司脫困轉制及發展調查研究

4、證券市場的行為分析與制度變遷

5、澳門建造業人力資源調查

6、社會資本研究

7、南海軟件科技園規劃

8、意大利國家形象調查

9、江門蓬江區專業産品區規劃

10、公衆文化消費狀況調查

11、大中學生課餘精神文化生活調查

12、南中國高校及相關機構研發政策研究

13、廣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援助研究

14、廣州流動人口父母援助計劃

15、廣州市荔灣區華林玉器街、源勝街陶瓷工藝街、西關古玩街專業市場發展策略研究

16、廣州志願者發展調查

17、深圳市青少年發展狀況調查

18、廣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調查

19、南海區汽車産業發展規劃

20、南海創新中心研究

21、南海專業鎮行業協會發展戰略

22、清溪鎮企業“紮根”戰略研究

23、潮州陶瓷産業集群競争力提升研究

24、潮州食品産業集群競争力提升研究

25、産業集群升級評價指标體系研究

26、鄭東新區産業選擇與發展策略

27、江門摩托車産業集群競争力提升戰略

28、基于廣佛經濟圈的南海第三産業發展思路與建議

29、廣州南沙開發區臨港經濟圈建設研究

30、佛山張槎針織專業市場研究

31、珠江三角洲産業轉移及其區域空間布局研究

32、新塘鎮舊成改造的方向性建議

33、裡水鎮産業選擇與發展規劃

34、珠海産業集群發展規劃

35、寮步鎮社會工作發展策略研究

36、廣東省城市化與擴大内需研究——外來務工人員入戶留城意願調查

37、産業模式創新研究

38、包頭市九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39、實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公衆意見調查

40、珠三角一體化戰略研究

41、編制《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42、編寫《惠州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項目

43、東莞市經濟普查立項課題研究

44、亞運會公衆意見調查

45、建立華人地區社會參與研究的資料庫

46、實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公衆意見調查2011

47、省部産學研創新聯盟建設與評價指标體系研究

48、 建立珠三角地區居民健康狀況研究的資料庫

49、佛山誠信研究

50、創新企業扶持方式,優化順德産業政策體系的評估研究

51、順德幸福研究

52、順德産業轉型升級

53、東莞産業轉型升級研究

54、中山産業轉型升級研究

55、實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公衆意見調查2012

56、廣州市直機關黨員幹部思想狀況調查

57、東莞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研究

58、惠州産業轉型升級研究

59、惠州石油化工産業一體化研究暨籌建惠州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方案

60、陽光順德幸福家園社會發展規劃2011年執行情況評估分析

61、中山神灣遊艇産業集群競争力培育提升研究

62、江門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3-2020)

63、東莞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育及政策扶持研究

64、東莞青年企業家創業能力培育及政策扶持研究

65、佛山市城市軌道交通二号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66、佛山市城市軌道交通三号線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67、佛山市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研究

68、佛山市順德區海華大橋工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69、順德區科研服務平台研究

70、珠三角五個一體化規劃中期評估

71、廣州女大學生研究

72、廣東自主創新特區(順德)建設研究

73、廣州家庭暴力情況研究

74、同濟東路(南海大道~桂瀾路)道路工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研究成果

(一)論文:

1、對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若幹問題的探讨;2013,11;體育與科學;第一作者

2、經濟學“幸福悖論”的一個文化回答——基于順德數據與案例的考察;2013,09;江西财經大學學報;第二作者

3、産業集群内企業間信任機制的轉變:從關系型信任到制度型信任——來自珠江三角洲産業集群的經驗;2013,09;産經評論;第二作者

4、 “中國模式”向何處去——一個經濟社會學分析模型;2013,08;社會科學戰線;第二作者

5、國外多學科解讀“幸福”觀;2013,07;中國社會科學報;第一作者

6、Burgeons of Social Governance: Case Studies of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Industry Cluster;2013,02;Journal of Ritsumeika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第一作者

7、“幸福悖論”的社會學探析:一個文化分析的視角;2013,02;人文雜志;第二作者

8、市場是什麼?——新經濟社會學視野下的市場研究:派别理論比較研究及啟示;2013,02;河南社會科學;第二作者

9、幸福透視:“資本”論視域下的解讀;2012,09;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一作者

10、土地财政的差異性研究——兼論土地财政對産業轉型升級的啟示;2012,04;學術研究;第一作者

11、國外多元視野“幸福”觀研析;2012,02;社會學研究;第一作者

12、基于學科視角的專業市場集群形成機制研究述評;2011,07;經濟地理;第二作者

13、從“生産導向”到“幸福導向”鏡鑒:源自不丹和法國;2011,06;改革;第一作者

14、企業能力還是企業社會資本——企業捐贈的影響因素;2010,12;開放時代;第一作者

15、多重制度約束下的傳媒組織轉型——以M市新聞傳媒集團為例;2010,11;廣東社會科學;第一作者

16、多學科視角的集群形成機制研究;2010,11;商業研究;第一作者

17、我國LED産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分析——基于産業集群網絡範式的解讀;2010,10;經濟地理;第一作者

18、借鑒歐盟經驗推進區域産業集群創新;2009,09;中國高新技術産業導報;第一作者

19、國有企業組織結構改革的邏輯——對廣州一家國有企業的個案研究;2009,06;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第一作者

20、珠三角傳統産業集群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09,5;科技管理研究;第二作者

21、國有企業組織結構改革的邏輯;2008,11;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第六集•廣東卷),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第一作者

22、社會學銀行交易研究述評;2008,11;《學術研究》;第一作者

23、珠三角傳統産業出路何在——來自廣東東莞虎門的調研報告;2008,10;《學術研究》;第一作者

24、珠三角産業集群中技術創新中心的運營及借鑒;2008,7;《中國科技論壇》;第一作者

25、效率、權力還是制度?——關于M型結構的理論争辯和實證研究述評;2008,5;《廣東社會科學》;第二作者

26、珠三角地方政府在集群創新中的作用;2008,3;《科技與管理》;第一作者

27、政府脫身:産業集群中技術創新中心的運營——合法性機制與效率機制;2008,3;《特區經濟》;第一作者

28、“鑽石模型”的理論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2008,3;《科技與經濟》;第二作者

29、嵌入性與根植性——産業集群研究中兩個概念的辨析;2007,1;《廣東社會科學》;第一作者

30、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six firms in Southern China: success and limits of an industrialisation model;2006,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第三作者

31、Chinese NGOs Strive to Survive;2005,1;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第二作者

32、“廣東産業集群技術創新中的地方政府行為”;2004,10;《管理世界》;第一作者

33、“剖析集群創新”;2004,7 ;《學術研究》;第一作者

34、市場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評;2004,4;《社會學研究》;第一作者

35、“專業産品區研究的經濟社會學視角”;2002,7;《學術研究》;第一作者

36、The Social Capital of a Company and Its Significance;2001,1;《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第二作者

37、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from a Single Source to Multiple Sources;2000,4;《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第一作者

38、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2000,2;《中國社會科學》;第二作者

39、 中國 餘剩勞動力(日文);1999,3;《現代中國國有企業Ⅱ》

40、撰寫第7—10章(8.8萬字)日本東京神田白桃出版社;

41、唯一作者

42、When the life Boat is Overloaded: Social Support and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1999;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第一作者

43、社團、社會資本與政經發展;1999,4;《社會學研究》;第二作者

44、社會支持結構的轉變:從一元到多元;1998,4;《社會學研究》;第一作者

45、理性選擇理論述評;1998,4;《中山大學學報》;第一作者

46、Employee Compensation Reform in China’s Firms: Results of the First Decade;1997,4;China Report;第一作者

47、城鄉結合二世祖違法犯罪問題;1997,3;《青年研究》;第一作者

48、國有企業組織結構轉型的過程、原因和結果;1997,2;《社會學研究》;第一作者

49、Organization & Individual Strategies in Labor Market;1996,10;China Perspectives;獨立作者

 

(二)著作:

1、 “産業集群與企業邊界”的嵌入性研究;2010,07;經濟科學出版社;第二作者

2、珠江三角洲産業集群發展模式與競争力研究;2008,11;經濟科學出版社;主編

3、行業組織與社會資本——廣東的曆史和現狀;2008,8;商務印書館;第一主編

4、市場轉型與中小企業成長——産業集群與家族企業研究;2008,6;經濟科學出版社;第三主編

5、區域創新與企業發展;2008,7;經濟科學出版社;主編

6、中國互聯網産業與發展;2001,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主編

7、現代中國國有企業Ⅰ(日文);1997,9;日本東京神田白桃出版社(撰寫13萬字);第一副主編

8、社會統計學——附社會科學統計軟件應用;1993,12;中山大學出版社;唯一作者

9、香港黑社會;1992,12;安徽人民出版社;第一作者

 

社會兼職

廣州市警察學會      顧問

廣東經濟學會        常務理事

中天證券研究院      兼職研究員

廣東省房協專家咨詢委員會   委員

中山大學廣東決策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