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副教授]
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号人類學系(馬丁堂) 510275
郵箱:hsswh@mail.sysu.edu.cn
基本介紹
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
1978年10月-1982年7月,武漢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2年8月-1997年6月,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工作。其中從1986年起,任考古部負責人。
1993年12月,評聘為副研究館員。1994年9月-1995年5月,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學習,獲考古領隊執照。
1997年7月至今,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工作。
1997年9月-2002年9月,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1999年1月-2000年1月,任人類學系副主任。
2003年7月,轉系列任副教授。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全國楚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方向
長江流域先秦時期考古,珠江流域包括港澳地區先秦時期考古,青銅器鑒定與研究,考古學理論與田野考古學研究。
研究成果
參加和主持湖北、湖南、重慶、河南、廣東、香港、澳門等地的多項考古發掘和調查。其中主要有1984年-1992年連續主持湖北省七五期間重點考古發掘項目――江陵荊南寺遺址的發掘,1998年主持廣東英德史佬墩遺址的發掘,2000-2004年主持重慶巫山大昌古城遺址、2007-2008年主持重慶忠縣翠屏山崖墓、2008-2013年主持河南淅川上淩崗、盆窯、前河等遺址、2013年主持香港九龍鑽石山前大磡村遺址、2014-2020年主持重慶奉節白帝城遺址城壕及大北門等、2016-2019年主持香港東龍島南堂遺址的發掘等多項考古發掘。主要參與2014年奉節白帝城大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佛山市博物館之城規劃等文物保護規劃項目。
發表論著30餘篇,約30萬字。主要成果如下:
1.《湘鄉岱子坪遺址》,湖南考古輯刊(2),嶽麓書社,1984年。
2.《湖北江陵荊南寺遺讓第一、二次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8期。
3.《論江漢流域西周時期的文化分區》,《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選集》(二),江漢考古增刊,1991年。
4.《論周梁玉橋文化》,《江漢考古》1996年3期。
5.《巴、蜀文化源流初疏》,《江漢考古》1997年3期。
6.《論鄂西南、湘西北地區的夏商時期文化》,王光鎬主編《文物考古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7.《北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石器與石器制造場》,英德市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等編《中石器文化及有關問題研讨會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8.《英德沙口史老墩遺址》,英德市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等編《英德史前考古報告》,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9.《中國内地與香港兩地田野考古方法的比較》,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編:《嶺南考古研究》(2),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0月。
10.《論長江中遊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文化變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考古學研究》(五),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
11.《廣東英德史老墩遺址的石器分類與農業生産--兼論廣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發展》,《農業考古》2003年第1期。
教學情況
1997年至今,擔任本科生教學課程有: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南方考古、考古學通論、田野考古學概論、文物鑒賞與鑒定等。多次指導田野考古實習和指導多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擔任碩士生課程有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南方考古研究、考古學通論與田野考古實踐、青銅器鑒定等。擔任夏商周考古、南方考古、文物研究、文化遺産保護等方向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