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姓名:劉志楊
郵箱:hsslzhy@mail.sysu.edu.cn
工作單位: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學位:博士
職稱:教授
從事專業:民族學、人類學
研究領域:人類學跨文化研究、中國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民族史
主要研究成果
(一)論文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2020, Vol.8(2), Tibetan Tea Road: Trade and Transport of Sichuan Frontier Tea from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an China Period (1700-1950)
2、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四川邊茶貿易及運輸,《思想戰線》2019年第4期。
3、本土、區域與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體系構建:中山大學百年西南民族研究回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2019, Vol.8(2), Impacts of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Landscape on the Tibetan Tea Trade: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Republican China Period.
5、“梁釗韜と南方民族および移民研究”、(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學會編:《中國21》Vol.49, 東方書店2019.1, pp39-42。
6、“チべっ蔔におけるインド紅茶普及の衝擊”、(日本)愛知大學國際コミュニケ-ション學會:《文明21》2018年12月第42号。
7、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民族構成與文化互動,《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8、滇茶銷藏陸海通道的興起及其背景,《中山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9、藏邊與藏邊社會: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的藏族與周邊民族,載于張曦、黃成龍主編:《地域社會深描:藏羌彜走廊研究新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
10、藏區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與思考:來自四川康定藏區的田野調查,《社會學評論》2014年第5期;
11、謝麗·奧特納與《珠穆朗瑪峰上的生與死:夏爾巴人與喜馬拉雅登山運動》,《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12、 資源競争下族群認同的内部分化:基于四川平武白馬藏族的個案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13、China Tibetology,2012.1,Sanctity and Inside Purity: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urity Concept among Tibetan Farmers
14、 青藏高原的生态、文化特征與族群互動 ,《青藏高原論壇》2013年第1期(創刊号)
15、 居住空間的文化建構:白馬藏族房屋的變遷” ,《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16、潔淨與社會邊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17、 “海外藏人的人類學研究:圍繞北美藏學博士論文的評析”,《思想戰線》2012年第4期
18、從革命到改革:循着人類學家波特夫婦的足迹,第一作者,《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9期
19、空間:藏彜走廊研究的新視角,第二作者,《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20、西方藏學人類學的研究取向:基于美國博士論文的分析, 《中國藏學》2012年第2期
21、民族旅遊及其麥當勞化:白馬藏族村寨旅遊的個案研究,第一作者,《文化遺産》2012年第3期
22、作為人類學的藏學研究:人類學(民族學)視野下的藏族及周邊民族研究述略, 《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23、神藥兩解:白馬藏族民俗醫療觀念與實踐,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0期
24、China Tibetology,2012.1,"inheritance and vicissitude of the Tibetan diet: a case of a Tibetan rural community "。
25、 mivi rigs rig pa dang bod rig pa zung vbrel zhib vjug gi vphel phyogs,第一作者,《西藏大學學報》(藏文版)2012年第3期
26、《西藏研究》(藏文版)2012年第4期, nub phyogs bod rig pa mivi rigs rig pavi vbum rams pavi dpyad rtsom zhib vjug gi khyad chos dpyad brjod dang ngo sprod。第二作者
27、四川松潘藏寨族群身份變遷研究,第一作者,《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28、藏族潔淨觀念的宗教社會原則與嬗變,王建新、劉昭瑞主編《地域社會與信仰習俗》,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29、民族藝術傳統的選擇、展演與重構:旅遊觀光情境下拉薩娘熱鄉民間藝術團個案分析,載于周星主編:《中國藝術人類學基礎讀本》,學苑出版社,2011年6月。
30、流域環境治理與公衆參與”,第一作者,《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31、增埗三十年:1979年以來廣東農村社會發展變遷個案研究,載于馬建钊主編:《廣東民族研究論叢》(第十四輯),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二作者。
32、藏族農村家庭的現狀與演變, 《思想戰線》2006年第2期,獨立完成。
33、“藩屬”與“藩宗”辨析:中國疆域形成的理論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9期,第一作者
34、神聖與内在的潔淨:以藏族農民為中心的潔淨觀念的文化诠釋,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35、從“潔淨”到“衛生”:藏族農民潔淨觀念的嬗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36、飲食·文化傳承與流變:一個藏族農村社區的人類學田野調查,《開放時代》2004年第2期,獨立完成。
37、民族旅遊與文化傳統的選擇性重構:西藏拉薩市娘熱鄉民間藝術團個案研究,《開放時代》2005年第2期。
38、西藏農民在就醫行為選擇上的文化觀念,《開放時代》2006年第3期。
39、西藏鄉村政治結構中的家庭、村落與基層政權組織,《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8期。
40、從滿族傳統觀念的轉變看漢文化的影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41、明代哈密、土魯番地區回回的成分及伊斯蘭教的滲透,《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5期。
(二)譯文
1、大城學著,沖繩的姊妹神與火神信仰(日文),王建新、劉昭瑞主編《地域社會與信仰習俗》,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獨立翻譯。
2、伍呷著;彜族的經典與族群認同(英文),周大鳴主編《中國的族群與族群關系》,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獨立翻譯。
3、白川靜著,周初殷人之活動(日文),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中華書局,1993年。獨立翻譯。
4、長澤和俊著,樓蘭王國的平民生活(日文),《民族譯叢》1988年第2期,劉志揚、梁景之譯。
3、專著
1、劉志揚等著:《藏彜走廊裡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民族出版社,2012年9月。
2、劉志揚著:《鄉土西藏文化傳統的選擇與重構》,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課題
1.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20-40年代人類學 “華西學派”的學術體系研究》子課題“人類學華西學派與南、北兩派的比較研究”,批準号:17ZDA162,經費:5萬元,時間。
2.主持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扶持哲學社會科學優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民族學學科建設與培養模式》,批準号:GDXK201703,經費:5萬元,時間:2017.09-2018.09;
3.主持中山大學品牌專業培育建設點-人類學,項目号:23000-18822601;項目經費:300萬,時間2016年5月-2019年5月;
4.主持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藏邊”社會的族群、文化與社會變遷,項目号:14JJD770015,項目經費:20萬,時間:2014年7月28日-2017年7月28日;
5.主持2013年西藏民族學院西藏文化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課題:“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的社會文化與族群關系研究”,主持人:劉志揚,課題編号:XC1304,項目經費:20萬元。已結題。
6.主持中山大學2013年校級本科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山大學松潘人類學教學實習基地建設”,項目經費:2萬元。
7.主持2012年國家民委委托課題:“西藏參與式發展模式研究”,批準号:
8.主持: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對口支援聯合培養本科項目評估研究:中山大學、西藏民族學院聯合培養文博專業本科生項目實踐”,項目編号,1202048;
9.2010年教育部教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點教材《人類學概論》課題組主要成員;主持人:周大鳴,見教高廳函【2010】37号。
10.主持2007年985項目、廣東省委宣傳部委托項目:廣東農村村落變遷-東莞市茶山鎮曾埗個案研究,批準号,3279002_2050205。
11.主持2009年中山大學第二批實習教學示範基地立項項目:中山大學平武教學科研實習基地,資助金額:5萬元。項目号:11400-1169101
12.主持2009年中山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與創新立項項目,資助金額:1.5萬。項目号:23000-3126221
13.主持2010年中山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項項目:國際合作•讀書與田野實踐:與香港高校合作培養高層次本科生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資助金額:2萬元。項目編号:114000-1163121
14.主持2006年至2008年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項目:公共空間與族群認同:西藏拉薩市農村的甜茶館研究,4.8萬元,批準号:06A9。
獲獎
1、“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民族構成與文化互動”(《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2018年10月獲國家民委頒發的“第四屆全國民族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論文類);
2、《鄉土西藏文化傳統的選擇與重構》2010年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一等獎(專著類)
3、“基于文科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構建實驗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新體系”獲得廣東省教育廳頒發的第八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高等教育),本人排名第5。獲獎時間:2018年5月3日;證書号:GJ20181010。
4、“基于文科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構建實驗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新體系”獲得中山大學頒發的第八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本人排名第2。獲獎時間:2017年6月;
5、“以專業實習為主,課程實習和實驗課程為輔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獲得2017年中山大學第八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本人排名第4。
社會兼職
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
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民族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人類學學會理事;
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中心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智庫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