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方式

太阳集团1088vip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郵編:510275

E-mail: yangxl@mail.sysu.edu.cn

 

基本介紹

1997年9月-2001年6月   就讀于雲南大學人類學系,獲史學學士學位

2001年9月-2003年6月   就讀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研究生

2004年10月-2005年7月   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人類學系訪問

2003年9月-2006年6月    就讀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

2006年7月-2009年12月,太阳集团1088vip講師

2010年1月至今,太阳集团1088vip副教授

2010年8月-2011年7月  哈佛-燕京訪問學者

2017年至今,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 

 

研究方向

圍繞“遷移與中國城鄉社會的重構”展開,主要集中在移民與城市化研究、人類學民族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發展研究三個方面。力圖從人類學民族學的方法入手,綜合多學科的方法,從城鄉社會重構角度更好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變遷。

 

科研項目

縱向課題:

1、2015至今,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村中城:一種半城市化類型的研究”(15BSH05),主持人。

2、2013-2016,廣東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3年度打造“理論粵軍”專項:青年人才開展重大現實問題課題“廣東城郊失地農民市民化水平面及問題對策研究”(LLYJ1312),主持人。

3、2013-2016年,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主持人。

4、2014-2015,西藏的傳統社會整合方式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xc1305),子課題負責人。

5、2013-2016,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華南的移民與城市化--以珠三角地區為例”(13JJD840008),子課題負責人。

6、2012-20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社區旅遊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空間再生産:跨學科視野下的多案例實證研究”(41171124),子課題負責人。

7、2012-2015,廣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珠三角城鄉結合部社會空間再生産機制研究”(2012JDXM_003),主持人

8、2012至今,馬工程教材《人類學概論》編寫組成員。

9、2012-2013,廣州市社科基金項目,“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研究:以廣州市為例”(2012YB13),主要參與人

10、2011,廣東省人口學會,“珠三角外來人口的分層研究”,主持人。

11、2011-2014,12年基本業務費青年教師培育項目“貧困、文化與發展:理解久扶不脫貧地區的本土文化”,主持人。

12、2007-2011年,主持教育部“十一五”規劃青年項目“西南民族地區久扶不脫貧問題的案例分析”。

13、2007年-201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城市新移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14、2007年至2008年,主持廣東省委宣傳部委托課題“改革開放30年廣東農村村落變遷案例研究——梅州市城東鎮書坑村”。

15、2007-2011,主持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課題“發達國家處理城市新移民問題的經驗及其對廣州的啟示”。

16、2007-2011,主持廣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九次(2007年)資助項目“2003年以來廣州實施國家農民工政策調整的社會影響評價”。

17、2007-2010,主持中山大學文科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 “西南民族地區久扶不脫貧問題的案例分析”。

18、2005-2007年,主持美國Wenner-Gren 基金資助項目“Mak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Chinese”.

19、2004-2006年,主持“中國田野調查基金”資助項目“反貧困的困境——來自大涼山彜族聚居區的調查”。

 

橫向項目:

1、2016,廣州市民宗局課題,“來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合法權益保障現狀及對策”,主持人。

2、2016,廣東省教育廳,世界銀行貸款世界銀行貸款廣東義務教育示範項目社會評價報告及移民安置政策框架編制,主要參與人。

3、2015, 佛山高新技術産業開發經濟發展和科技局,獅山大學城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主持人。

4、2015,順德區婦聯,順德婦女發展現狀與需求研究,主持人。

5、2015,世行貸款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标準化發展示範項目社會影響評價報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和移民安置政策框架編制項目,實地調查和報告寫作負責人。

6、2014,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廣東公募基金的現狀、發展及對策研究”,主持人。

7、2013,“世行貸款安徽黃山新農村建設示範項目移民安置行動計劃報告編制”,子課題負責人。

8、2013-2014,“黃土文明 介休範例——從文化自覺到文化發展”,主要參與人

2010-2013,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9年廣東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5萬)、“2010年廣東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8萬)、“2011年廣東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8萬),子課題負責人。

9、2010,廣東青年幹部學院青年研究所《廣州亞運志願服務文化遺産導論》著作寫作項目,主持人。

10、2010,國家發改委,改進中國農村公共服務支出管理試點的診斷和改革方案設計,主要參與人。

11、2010,佛山市南海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省級曆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前期研究——松塘村曆史文化研究”,主持人。

12、2010年,主持廣州市人口計生局咨詢課題“廣州市人口和城市管理的重大問題研究”。

13、2010年,主持廣東省人口協會咨詢課題“廣州市外來人口的分層研究”。

14、2010年,主持亞主委咨詢課題“《廣州亞運會志願服務文化遺産導論》著作寫作”。

15、2009年,主持廣東省人口協會咨詢課題“廣東代耕農群體的計劃生育狀況研究”。

16、2009年,主持順德區勒流街道辦咨詢課題“勒流城市化之路研究”。

17、2008年至今,主持廣東廣東青年政治幹部學院咨詢課題“農村志願服務與青年組織”。

18、2008年,主持廣東廣東青年政治幹部學院咨詢課題“志願服務的廣州案例-啟智隊研究”。

19、2008年,受聘于Canada Fund擔任項目評估員, 赴陝西的寶雞、西安、安康、漢陰、周至等地檢查項目,并撰寫評估報告。

20、2007-2008年,主持佛山市南海區婦聯咨詢課題“南海新農村建設中婦女與社會和諧發展研究”。

21、2007年,主持廣州市團市委咨詢課題“《志願服務的“廣州經驗”》分報告寫作”。

22、2007年,主持佛山市順德區團委咨詢課題“順德居民幸福感研究”。

23、2007年,主持廣州市黃埔區委辦公室咨詢課題“黃埔區社區治理問題研究”。

24、2006-2007年,主持世界銀行貸款“雲南城市環境建設項目麗江項目區社會影響評價”。

25、2005-2006年,受聘于Canada Fund擔任項目評估員, 赴貴州的羅甸縣、大方縣、凱裡市、惠水縣和印江縣檢查項目,并撰寫評估報告。

26、2005年,參與世界銀行貸款貴陽交通項目社會評估工作,在貴陽四區三縣一市調查,負責評估報告和少數民族發展計劃翻譯。

27、2004年,參與青海省發改委“青海省‘十一五規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青海省海東、海南、海北州調查,并撰寫報告。

28、2003年,參與世行貸款中國貧困農村社區發展項目(廣西、雲南、四川)的社會評估及少數民族發展計劃的制定,在四川省大小涼山地區的美姑、越西、馬邊、屏山、叙永五縣;雲南省保山和臨滄兩縣調查,并撰寫社會評估總報告。

29、2003年,參與世行貸款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的社會評估及少數民族發展計劃的制定,在黑龍江和陝西省調查,并撰寫社會評估總報告。

30、2003年,參與世行貸款中國西南扶貧項目(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的總結性評估,在貴州長順縣調查,并撰寫社會評估總報告。

31、2002年,在貴州省安順市完成Henry Luce 基金資助“社會變遷與中國鄉村權力結構”項目,并撰寫調查報告。

32、2002年,參與世行貸款那吉水利樞紐項目社會評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調查,并撰寫社會評估總報告。

33、2002年,參與世行貸款安徽銅陵-湯口高速公路項目的社會評估,在皖南調查。

 

研究成果

期刊和論文集論文

1、 “一個處于區域性‘少數民族’地位的漢族族群建構”,載《吉首大學學報》,2002年第三期, 獨立完成。

2、“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載《中國都市人類學通訊》,2002年第1-2期,獨立完成。

3、“懷特與韋伯的‘文化科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載《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獨立完成。

4、 “發展人類學中的口述曆史”,載《21世紀人類學》,周大鳴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獨立完成。

5、“社會轉型與中國鄉村權力結構研究——傳統文化、鄉鎮企業和鄉政村治”,載《思想戰線》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

6. “ Power share in rural china behi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04.Vol. 36(4). 第二作者。

7. “Village power structures behind urbaniz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Wangjiashan Villag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04. Vol. 36(4):66-80. 獨立完成。

8、“鄉村權力結構中的經濟能人型村治模式”,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獨立完成。

9、“誰是城市化的主體?”.載《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研究》,周大鳴,馬建钊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獨立完成。

10、“西方參與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獨立完成。

11、“都市化與全球視野”,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譯著。12、“發展研究:人類學的曆程”,載《社會學研究》,200年第4期,獨立完成。

13、“人類學與中國鄉村社會的百年變遷”,載《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

14、“參與式流域環境治理——以大理洱海流域為例”,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獨立完成。

15、“參與發展:理念、實踐和問題”,載《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周大鳴、何星亮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獨立完成。

16、“轉制社區治理問題研究——基于廣州市黃埔區的研究”,載《學術研究》,2008年增刊,獨立完成。

17、“文化與頑固性貧困”,載《中國田野大調查》,周大鳴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獨立完成。

18、“地方性知識和發展研究”,載《學術研究》,2009年第5期,獨立完成。

19、“地方性知識與扶貧策略:以四川涼山美姑縣為例”,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第11期轉載。獨立完成。

20、“經營型移民的聚集與創業——以廣州批發零售市場的潮汕商人為例”,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一期。第一作者。

21、“參與式扶貧的中國實踐和學術反思——基于西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調查”,載《思想戰線》,2010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第9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10年第8期全文轉載。獨立完成。

22、“村落視野中的鄉村社會整合——廣東梅縣書坑村的個案研究”,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四期。獨立完成。

23、Research on the Adjustment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Policies in Guangzhou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eriod.,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43.No 2, 2010-2011 Winter, pp 6-24. 獨立完成。

24、“良美村的蠶桑種養業”,《 廣東民族研究論叢》, 第十四輯, 民族出版社,2011年。

25、“北京奧運會與廣州亞運會志願服務比較”,《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一期

26、“代耕農的社會空間及管理——來自廣東南海西樵的田野調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五期。

27、“建構新的家園空間”,《民族研究》,2012年第一期。

28、“外出務工與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社會變遷”,載《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第11期轉載。

29、“作為文化批評的後殖民思潮:人類學的反思與實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06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3年4期全文轉載。

30、《國家、地方市場與貧困地區的變遷——廣西淩雲縣背隴瑤的個案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29卷第3期,p57-64。

31、《華南絲區的變遷——廣東南海民樂地區的個案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35卷第6期,p83-88。

32、周大鳴、楊小柳,《淺層融入與深度區隔:廣州韓國人的文化适應研究》,載《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p51-60。

33、《整體觀的延續和拓展:都市民族志範式的構建》,載《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p46-57。

34、《西南山地民族現代轉型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36卷第6期,p100-105。

35、《鄉村都市化與民間信仰的複興——珠三角民樂地區的國家、市場和村落共同體》,載《學術研究》2014年第4期,p38-43。

36、周大鳴、楊小柳,《從農民工到城市新移民:一個概念、一種思路》,《中山大學學報》2014年第54卷第5期,p144-154。《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2期轉載3000字。

37、《促進社會融合是平安廣東建設重要抓手》,《南方日報》理論版,2014年2月24日。

38、Zhou, Daming; Yang, Xiaoliu,From Migrant Workers to New Urban Migrants: A Concept and An Approach,Anthropologist, 18(1), pp 53-63, 2014/7.

39、楊小柳,《從地域城市到移民城市:全國性城市社會的構建》,載《民族研究》2015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16年第3期全文轉載。

 

專著/編著

1、《參與式行動:來自涼山彜族地區的發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獨立完成。

2、《變革與延續:梅縣書坑村30年的變遷》,廣州:廣東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作者。

3、《移出大石山區——一個搬遷扶貧社區的日常生活研究》,知識産權出版社,2011.

4、《南國古村 金瓯松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親屬制度與社會組織、都市人類學

研究生課程:人類學研究方法、都市人類學

 

獲獎情況

1、2006年,《人類學田野實習》獲省級精品課程,主講人之一。

2、2008年,《人類學田野實習》獲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講人之一。

3、2009年,論文《發展研究:人類學的曆程》廣東省2006-2007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

4、2010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級培養對象。

5、2010年,“人類學田野調查體系的創新”,第六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主要參與人。

 

社會兼職

匿名審稿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