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穎 (DUAN Ying)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資料
通訊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郵編:510275
電子郵件:duanying1115@sina.com
研究興趣
東南亞、海外華人研究、僑鄉社會、全球化、跨國現象、族群研究、邊境研究
教育背景
2009.8 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2004.7 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1.7 畢業于雲南大學人類學系,獲曆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曆
2021—今, 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教授
2013—2020,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副教授
2012—2013,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講師
2010—2012,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師資博士後
開設課程
文化人類學理論(本科、碩士、博士);宗教與文化(本科)
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本科);海外華人研究(碩士)
東南亞社會與文化(本科);飲食、文化與生态(碩士)
社會工作及職務
2019—2021 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代表)
2021—今 中國華僑曆史學會理事
2018—今 廣東華僑曆史學會理事
2016—今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優秀中青年專家
2015—今 中山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012—今 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0—今 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8—今 中國海交史研究會會員
2002—今 香港人類學協會會員
1998—今 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家協會會員
學術活動情況:
1. 科研項目
⑴.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12):“胞波情誼”與中緬關系
⑵.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2010):全球化/地方化:跨國網絡中的雲南華人
⑶. 中國博士後基金(2010):全球變遷中的東南亞華人認同
⑷. 中山大學環南中國海研究院項目(2011):跨國網絡與粵東僑鄉
⑸. 中山大學環南中國海研究院項目(2013):轉型時代的中緬關系研究
⑹. 中山大學文科青年教師培育項目(2011)
⑺.中山大學青年教師起步計劃(2010)
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廣東僑務理論研究基地招标課題(2012-2013)
⑼.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廣東僑務理論研究基地招标課題(2014-2015)
(10).廣東省社科基金委托項目《廣東華僑史》課題(2016)
(11). 國家民委委托項目:“一帶一路”與中緬邊境民族關系研究(2017)
(12). 中國民族博物館招标項目“少數民族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2018)
(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19):中緬邊境流動與地景的民族志研究
2. 學術出版
專 著
2012 《泰國北部的雲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應與曆史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編 著
2012 《僑鄉·宗族·圍龍屋——梅州南口僑鄉村的田野考察》(與周大鳴教授合編),北京:知識産權出版社。
譯 著
2012 《遷徙、家鄉與認同》(陳志明著,段穎、巫達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期刊論文
2021 “‘流動’與‘流變’——田野境遇、理論反思與知識生産”,刊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學刊》13(1):37-49;
2020a “平行與交織——軍政時期緬甸華人的生存策略、日常政治與國家想象”,刊于《思想戰線》,2020年第3期,第26-35頁;
2020b “緬甸軍政之下的佛教、道德合法性與社會構成”,刊于《開放時代》,2020年第3期,第211-223頁;
2019 (第二作者)“海外華人、僑鄉與圍龍屋——梅州南口僑鄉村的田野考察”(與周大鳴教授合著),刊于《民族藝術》,2019年第5期,第43-51頁;
2018a “Rethniking ‘Pauk-Phaw’: Chinese Migrants, Ethnic Interaction and China’s Rise”, In Bernard Wong, and Tan, CheeBeng eds., China’s Rise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London: Rouletdge.
2018b “跨國流動、商貿往來與靈活公民身份——邊境地區緬甸華人生存策略與認同建構之研究”,刊于《青海民族研究》,第7-12頁,2018年第1期;
2018c “泰國北部原國民黨軍人及其後裔的民族志研究”,刊于《海外華人研究》,第一輯,第63-75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8d “轉向中的人類學——時代更替與可見之光”,刊于《上海書評》,2018-1-17;
2017a “作為方法的僑鄉——區域生态、跨國流動與地方感知”,刊于《華僑華人曆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1頁;
2017b “從地方、區域到全球——文思理教授的人類學之旅”,刊于《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第73—78頁
2017c “品味辣椒”,刊于《民族學刊》,2017年第2期,第42-43頁;
2017d “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國家建設與族群政治”,刊于《思想戰線》,第43卷第5期,第59-67頁;
2017e “走在田野上,問道鄉土間”,刊于《澎湃·私家曆史》,2017-8-20
2017 (第一作者)“跨洋流動、地方适應與中國聯結——毛裡求斯華人社團與社會探析”(與陳志明教授合著),刊于《海交史研究》,2017年第1期,第92-104頁;
2016a “區域網絡、族群關系與交往規範——基于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田野經驗的讨論”,刊于《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第95-101頁。
2016b “文化遺産的表述、話語與權力——國家建設、社會發展與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刊于《中國民族博物館研究》(2016合刊)。
2016c (第一作者)“原真性、去地域化與地方化——沙縣小吃的文化建構與再生産”,刊于《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第74-79頁;
2016d (第一作者)“緬甸基本國情及投資風險評估”,刊于範若蘭主編《東盟十國基本國情及投資風險評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e Review of 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Biao Xiang, Brenda S. A. Yeoh, and Mika Toyota eds.,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12(2)
2015a “Under the Buddha's Shadow: Buddhism and the Chinese in Myanmar”, in Tan Chee-Beng ed. After Migration and Religious Affiliation: Religions, Chinese Identities and Transnational Networks. London: World Scientific.
2015b Review of 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Qiaoxiang, by Yow Cheun Ho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256 pp., in Asian Ethnicity 2015(1).
2015c “喧嚣的世界與憂郁的緬甸”,刊于《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5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網與共識網轉載。
2014a “人類學視野下的華人社會、公益慈善與文化認同”,刊于朱健剛主編《中國公益慈善發展報告2013》,頁210-22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b “社會變遷中的跨國網絡與粵東僑鄉——以梅縣南口僑鄉村為例”,刊于《華人研究國際學報》,第六卷第一期,頁19-40。
2014c “華文教育、地方化與族群認同——以緬甸曼德勒為例”,刊于麻國慶主編《山海之間——從華南到東南亞》,頁458—47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d “轉型時代的跨國網絡與粵東僑鄉——以廣東梅州南口僑鄉村為例”,刊于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廣東基地編《華僑華人與廣東發展》,頁230-247,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3a “Diaspora:概念演變與理論解析”,刊于《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2013b “跨國網絡、公益傳統與僑鄉社會——以梅州松口德村為例”, 刊于《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2013c “全球流動:跨國、寓居與華人認同”,《世界僑情報告2012-2013》,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3d “遷徙、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刊于林開忠主編《滋味的流轉——遷徙與地域飲食文化的形成》,頁51-78,台北:财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2012a “城市化抑或華人化——曼德勒華人移民、經濟發展與族群關系之研究”,刊于《南洋問題研究》,總151卷第3期,頁67—75。
2012b “現代世界中的泰國佛教——一個人類學的視野”,刊于《東南亞研究》,2012年第6期,頁99—105。
2012c “遷徙、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 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再生産”,刊于《中國飲食文化》第八卷第二期。
2012 (合著)“公共人類學:21世紀人類學發展的新趨勢”,刊于《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頁35-45。
2011a “The Chinese Foodways in Mandalay: Ethnic Interaction, Localization and Identity”, In Tan, Chee-Beng ed., Chinese Food and Foodways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pp. 141-155. Singapore: SNU Press.
2011b “後現代·東方主義·民族志寫作———從Louisa Schein《少數民族準則》談起”,刊于《西北民族研究》第70期第3卷,頁149-156。
2011c “遷徙、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 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與再生産”,刊于《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讨會論文集》,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2011d Book Review of Renunciation and Power: The Quest for Sainthood in Contemporary Burma. By Guillaume ROZENBERG, translated by Jessica Hacket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2010).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10.
2011e “誰的古鎮?誰的僑鄉?——騰沖和順旅遊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個案研究”,刊于楊慧主編《旅遊·少數民族與多元文化》,頁161-179。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9a “對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與漢文翻譯”,刊于《西北民族研究》,總第62期,頁103-106.
2009b “華文教育、地方化與族群認同——以曼德勒為例”,刊于錢江、紀宗安主編《世界華僑華人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238-257.
2008b “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th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2007 “異域·孤軍·華人族群——泰國北部原國民黨軍隊及其後裔的社會變遷與認同建構”,刊于劉宏主編《海洋亞洲與華人世界之互動》,頁150-172。新加坡:華裔館。
2006a “邊陲僑鄉的曆史、記憶與象征——雲南騰沖和順宗族、社會變遷的個案研究”,刊于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跨國網絡與華南僑鄉》,頁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06b “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175-179.
2001 “權力邊緣的曼春滿——旅遊作為現代化與意識形态的個案研究”(第一作者),刊于楊慧、陳志明、張展鴻主編《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頁96-115。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0 “文化人類學的哲學内涵、 經驗與理性”(第一作者),刊于《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頁13-16;139。
媒體文章
2021a “田野·象牙塔·人間世”,刊于《信睿周報》,第58期
2021b “邊陲田野筆記:古村諾鄧——曆史的邊陲,逝去的繁榮”,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21-8-19
2020a “《昨日之前的世界》:萬象更新時,我們能從過去學到什麼?”,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20-1-2;
2020b (合著)“人類學對話考古學——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态”,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20-1-13;
2020c (合著)“人類學對話考古學——物質與觀念:不同學科的解釋邊界”,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20-1-14;
2020d (合著)“人類學對話考古學——文化相對論與學科合作的可能路徑”,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20-1-15;
2020e “廢墟上的糾纏與重生”,刊于《上海書評》,2020-10-13
2019a “藏地田野筆記:脫嵌的财富與懸浮的未來”,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9-5-2;
2019b “布朗山田野筆記:曼捌印象——邊境、山地、少數民族與茶”,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9-8-1;
2019c “布朗山田野筆記:古樹新芽——以茶為生的曼捌人”,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9-8-20;
2019d “布朗山田野筆記:雙面曼捌——左手自然,右手市場”,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9-10-18;
2018a “藏地田野筆記:初識格咱——河水轟響湍急之地”,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8-8-12;
2018b “藏地田野筆記:松茸的故事”,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8-8-22;
2018c “藏地田野筆記:尼西土陶與旅行遐思”,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8-9-5;
2018d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8-9-5;
2018e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神聖與世俗”,刊于《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18-10-25;
2017 “走在田野上,問道鄉土間: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绮羅考察記”,刊于《澎湃新聞•私家曆史》,2017-8-20;
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彙報》發表文章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