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方式

廣東省廣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郵編:510275
郵箱:guolxnj@163.com

 

基本介紹

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考古學及博物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華南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和教學中心副主任,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考古發掘領隊。


學曆背景

婁底師範學校中師畢業(今湖南人文科技學院,1986)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學士(1990)
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碩士(1995)、博士(2002)


工作經曆

2010.01~  今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教研室  教授
2002.07~2009.12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教研室  副教授                   
1996.09~2002.06      廣西民族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教師
                                   民族曆史與文化研究室主任(1997-1999)
                                   講師(1996.7-2001.11)
                                   副教授(2001.12-2002.6)
1995.07~1996.08      廣西民族學院曆史系教師
                                   助教(1995.07-1996.06)


     
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先秦考古(新石器至殷商)、文化遺産保護與研究、親屬制度與社會結構研究。
【田野調查】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田野考古,廣西龍脊壯族地區的人類學和民族考古學個案調查與研究,中國南方地區文化遺産個案調查與比較研究。
【學術理念】以學術問題為中心而不以特定學科劃分為囿,以形成整體性理解為目标。一切學術研究,皆由設置問題開始。在當前專門學科分工日漸加深和分歧的背景下,每一門獨立的學科,都隻能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内對所研究問題加以描述。當研究者叙述出問題所表達的現象後,最關鍵的是去了解其背後的原因和意義,但這顯然是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如果研究者隻以單一學科為本位,以超出專業和學科範圍為由而拒絕任何跨學科的思考和觀察,最終隻會使研究者逐漸失去對問題進行整體性研究的能力。在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取向中,一切所謂的“學科”,實際上僅是不可或缺的各種研究方法、工具而已,而并非兩相獨立、互不關聯的學術領域。根據所研究問題的不同而需要搭配不同的學科和方法。在研究問題的牽引下,研究者需要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要具備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知的能力。此外,還需要認識到,無論多大範圍的研究,皆奠基于對許多細節的認識,且離不開個别小地區對象的實據來佐證;同時,無論多麼小範圍的研究,亦皆離不開大脈絡的背景、人生、人類、社會生存的一些核心規律。用顯微鏡觀察每一細胞,用望遠鏡觀察星系的關系,就這樣在宏觀和微觀之間,我們方才能夠接近于了解人、社會、地區、時代之間的關聯性,才能觀察曆史演化中的社會與人生。


科研項目

廣州文物活化利用試行辦法,廣州市文廣新局招标課題;
 一帶一路視野下唐蕃古道文化的曆史價值考察研究,西藏文化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招标課題;
名村建設與鄉土遺産的保護-廣東省古村落若幹典型個案調查與研究,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
井岡山申報世界遺産之文化部分文本撰寫;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庫區下棚遺址、焦家院墓群、七裡溝墓群考古發掘與研究;
 廣州市社科規劃重大委托課題子課題,“廣州老城區曆史文化資源開發應用前景的調查與評估”;
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本科一般項目,“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課程建設與改革”;
三峽地區考古學文化變遷與古代族群關系研究,湖北省文物局;
長江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研究,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基金會項目;
廣州市天河區地面文物調查與保護規劃;
 三峽地區王家灣墓群、孔包墓群考古發掘與研究;
 教育部九五規劃項目“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地區古代銅鼓和青銅文化比較研究”;
“雲貴高原的親屬與經濟”(魏捷茲教授主持,參加),“交換、生命儀禮與人觀”(何翠萍教授主持,參加);
世界銀行“加強師範教學與師資培養”貸款資助項目JG-257号,子課題“考古人類學”負責人。
研究成果


1.《峽江地區古代族群互動與文化變遷》,第一作者,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2。
2. 《長江中遊地區初期社會複雜化研究(郭立新).pdf)》,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3. 《廣西龍勝龍脊壯族文化考察劄記.pdf》,獨著,南甯: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4. 《文物鑒定指南》,張之恒主編,郭立新參編,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5. 《考古人類學》,主編并撰寫第一、三、四、九章,南甯: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論文與報告
6.  Chinese Archaeology as a Discourse Practice,Universum humanitarium vol.2016.No.2
7. 《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觋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 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8. 《青銅時代天神世界的探索之旅——評郭靜雲<天神與天地之道>》, 《中華讀書報》 2016年11月09日。
9. 《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 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5刷。
10.盤龍城國家的興衰及同時代的曆史地圖-考古年代學的探索,《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6年12月
11.上古國家與文明研究中年代學方法的反思(郭立新、郭靜雲),《南方文物》2016年4期。
12.早期稻田遺存的類型及其社會相關性(郭立新、郭靜雲),《中國農史》2016年6期。
13.長江中遊是東亞稻作原生文明的發祥_省略_授著_夏商周_從神話到史實_述評_,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期;
14.Book Review-Way Out of the Maze of History.pdf,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2014-05-26,Vol.2.No.4
15.從新石器時代刻紋白陶和八角星圖看平原與山地文化的關系(郭靜雲、郭立新),《東南文化》2014年4期;
16.論稻作萌生與成熟的時空問題(上)(郭靜雲、郭立新),《中國農史》2014年5期;
17.論稻作萌生與成熟的時空問題(下)(郭靜雲、郭立新),《中國農史》2014年6期;
18.     壯族傳統基層社會親屬與結群的若幹基本特征,《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頁67-74頁。
19.《十堰市黃龍鎮焦家院墓群及遺址2009年發掘報告》,《湖北南水北調工程考古報告集(第三卷)》(與胡琰梅等合寫,科學出版社,2014年)
20.《鄖縣下棚遺址發掘報告》,收錄于《湖北南水北調工程考古報告集(第三卷)》(與範梓浩、劉麗霞合寫,科學出版社,2014年)
21.《湖北十堰市焦家院宋墓發掘簡報》,《四川文物》2014年1期,頁3-11頁。
22.《丹江口七裡溝墓群2008年發掘報告》,收錄于《湖北南水北調工程考古報告集(第二卷)》(與王利忠合寫),科學出版社,2014年2月12日。ASIN: B00IICWCL2
23.《廣州老城區曆史文物資源調查及開發策略分析》(第一作者),《文化遺産》2011年第3期。
24.《桂東北壯族喪葬儀式研究》,《南嶺走廊民族宗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p264-302     .     
25.《巴人崛起與西漸的考古學觀察》,《百越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輯)。
26.《龍脊壯族社會結群邏輯探究》,《區域文化與地方社會》(學林出版社2011年4月).
27.《湖北十堰焦家院墓地宋墓發掘記述》,中國文物報2010年8月13日第四版。
28.《丹江口七裡溝墓群》,《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重要考古發現Ⅱ》,文物出版社2010.12
29.《勞動合作_儀禮交換與社會結群廣西龍脊壯族村落的社群結構分析》,獨著,《社會》, 2009年第6期。
30. 解讀鄧家灣,獨著,《江漢考古》2009年第3期,頁45-57。
31.《折沖於生命事實和攀附求同之間:龍脊壯人家屋邏輯探究》,《曆史人類學學刊》,2008年一、二期合刊,頁173-218。
32.《中外不同語境下的民族考古學認知》,獨著,《東南文化》2008年第6期,頁12-16。
33.《透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遺産保護》,獨著,收入周大鳴、何星亮主編:《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民族出版社2008年7月,頁122-132。
34.《文化遺産保護中“物質”與“非物質”遺産的區分和比較》,王文章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論壇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12月。
35.《巴東陳向坪王家灣墓群2004年發掘報告》(第一執筆人),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室、國家文物局編著,《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第四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36.《墓葬情境分析與身份标識_以博羅橫嶺山墓地為例_》,獨著,《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5期,87-93頁。
37.《論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計經濟與人口壓力》,獨著,《華夏考古》2006年第3期,第33-39,53頁。
38.《初論公衆考古學》(與魏敏合寫),《東南文化》2006年第4期,54-60頁。
39.《全球化、文化遺産與旅遊開發》,獨著,《世界遺産論壇(二):世界遺産與城市發展之互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頁74-81。
40.《巫山張家灣遺址第二次發掘報告》(第一執筆人),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編:《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9卷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甲種第6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頁26-58。
41.《榮耀的背後_廣西龍背壯族喪葬儀式分析》,獨著,《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第57-61頁。本文主要論點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3期轉摘。
42.《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甕棺葬研究》,獨著,《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第22-26頁。
43.《界限與共享:龍脊壯族社會空間模式分析》,獨著,《首屆中國與東南亞民族論壇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2月,第75-85頁。
44.《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自然環境變遷研究》,獨著,《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4年第2輯,5-16頁。
45.《打造生命_龍脊壯族豎房活動分析》,獨著,《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36-42頁。
46.《探索與論争_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譜系》,獨著,《江漢考古》2004年第3期,69-74頁。
47.《屈家嶺文化的聚落形态與社會結構分析_以淅川黃楝樹遺址為例》,獨著,《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9-14頁。
48.《沖突與戰争:從大溪到石家河》,獨著,《長江三峽湖北庫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137-156頁。
49.《論漢江東部地區史前時期的手工業專門化生産》,獨著,《東南文化》2003年9期,22-28頁。
50.《手工業專門遺存判識》,獨著,《中國文物報》2003年5月9日。
51.《湖北省巴東縣孔包漢墓發掘報告》(執筆),《四川文物》2003年6期。
52.《關于國内文明起源研究的幾點思考》,獨著,《中國文物報》2002年11月1日。
53.《重慶巫山張家灣遺址2000年來的環境考古》(合作),《地理學報》2001年第3期。
54.《考古對象對考古學研究的影響-考古學反思之一》,獨著,《華夏考古》2000年第2期。
55.《民族考古學三題-關于名實問題、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的探讨》,獨著,《南方文物》1997年第4期。
56.《古夜郎國銅釜的鉛同位素考證》(第二作者),《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第2期。
57.《論冷水沖型、北流型與靈山型銅鼓的關系》,獨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3期。
58.《論冷水沖型銅鼓的三個地方類型》,獨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年S1。
59.《考古學與人類學、曆史學的關系漫議》,獨著,《中國文物報》1998年1月21日第三版(學術版)“理論與思考”專欄。
60.《石家河文化的生計經濟》,獨著,《中國文物報》1997年1月12日第三版(學術版)。
61.《石家河文化的墓葬》,獨著,《江蘇文史研究》2001年第1期。
62.《石家河文化的空間分布》,獨著,《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63.《石家河文的房屋遺存》,獨著,《中國文物報》2000年5月3日第三版。
64.《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獨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第3期。
65.《東周玉器的分期》,獨著,《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
66.《人類,需要再次覺醒》,獨著,《民族藝術》1997年第2期。
67.《廣西民俗旅遊資源開發論》,獨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2期,二類。

譯著
68.《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界限與基礎》(與駱建建、袁同凱合譯),北京:華夏出版社,“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2005年8月。
69.《巴拉憲章》(與孫慧合譯),《長江文化論叢》(第四輯),賀雲翺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9,頁220-250。
70.《民族考古學實踐》(與姚崇新等合譯),嶽麓出版社,2009年。

教學成果
71.     《拿起手鏟:我的第一次田野》(主編),北京:知識産權出版社,2006年6月。
72.《談談田野考古實習中學生綜合素質養成》,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編:《人類學教學理論與實踐》,知識産權出版社,2008年。
 
應用成果
73.《廣州市天河區不可移動文物評估報告與保護規劃》(執筆人),廣州市天河區文化局與中山大學華南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與教學中心編,2005年。
74.《廣州市天河區文物調查與評估資料彙編》(主編),廣州市天河區文化局與中山大學華南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與教學中心編,2005年,405頁,約五十萬字。
75.《廣州老城區曆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前景調查評估報告》,收錄于李明華 郭凡編:《廣州老城區曆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2008年9月。


教學情況

新石器時代考古(考古專業本科必修課) 
國家與文明起源(專業選修課) 
博物館學概論(考古專業本科生課) 
中國考古學(上)(考古學碩士課程) 
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課程)
石器時代史料學暨複原研究(考古學碩、博士生選修課)

 

獲獎情況

  2011年7月:論文《折沖于生命事實與攀附求同之間:龍脊壯人社會結群邏輯探究》獲廣東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6年5月:黑龍江省渤海國上京龍泉府禦花園第50号建築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榮獲 2003-2004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三等獎。
  2006年11月:廣東省高校“十百千工程”第四批校級培養對象。
  2004年9月:《長江中遊地區初期社會複雜化研究》被評為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2002年5月:中山大學高層次引進人才。
  2000年1月:《考古人類學》獲廣西壯族自治區1996~1999年度社會科學優成果三等獎。
  1999年9月:廣西民族學院1996~1998學年度優秀教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