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方式
xiaxx2000@163.com
學曆背景
2006.8—2011.2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與北大聯合培養),社會學博士
2005.8—2010.7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博士
2001.9—2004.7 武漢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1.9—1995.7 湖北大學中文系中文教育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曆
2019-今,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博士生導師
2018.4-今,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副教授
2016-今,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醫學人文教研室 講師(雙聘)
2013-2018,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講師,碩士生導師
2011-2013,太阳集团1088vip人類學系 師資博士後
1995-2001,武漢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職員
研究方向
政治人類學
香港研究
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
社會組織研究
科研項目
1、2017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村落内部的社會組織場域及其文化機制研究”(項目批準号:17BSH089)。
2、2017年,主持。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三大”平台建設項目“機遇與挑戰:香港青年北上創業就業調查研究”(99132-18823355)
3、2017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智庫項目“香港社會心态工作”(99132-41230027) 。
4、2016年,子課題負責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類)重大投标課題“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号16ZD07,主持人:高丙中)
5、2016年,主持。廣州市科協“低碳交通背景下的廣州慢行交通系統建設調查與建議”(23000-42050001)
6、2014年,子課題負責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點教材《城市社會學》,“第四章 城市社會群體”(項目批準号23000-51200001)。課題組主持人:蔡禾、陳映芳。
7、2014年,主持。港澳與内地合作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專項子課題一“香港社會組織經驗及其啟示”(09060-31650009)。
8、2013年,主持。中山大學環南中國海研究院“社團組織與跨國流動——香港、新加坡、廣州社會組織比較研究”(1309112)
9、2012年,主持。中山大學基本科研經費“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曆程研究——以宗族組織為路徑”(23000-31610134)。
10、2011年,主持。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一般課題“血緣的流動與變動”(項目批準号GD11CSH04)。
11、2011年,子課題負責人。中山大學“社會融合與社會管理論壇”(主持人:蔡禾)子項目“生活的适應與文化的融合——廣州市少數族群參與社會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研究成果
專著:
《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民族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2月。
論文:
1、《“狗肉好吃名聲醜”:民俗遺産化的價值觀沖突——以玉林“荔枝狗肉節”為中心的讨論》,《文化遺産》2017年第5期。
2、《農村垃圾處理的文化邏輯及其知識治理——以坑尾村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3、《宗族、宗族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第一作者),《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4、The Emergence of an Autonomous Social Sector in China,(第二作者) in Reza Hasmath and Jennifer Y.J. Hsu (eds.) NGO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London:Routledge, 2016。
5、《社會領域及其自主性的生成》(第二作者),《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第120-127頁。
6、《社會組織中公共性的轉型——以廣東坑尾家族為例》,《思想戰線》2014年第6期。
7、《論無權者之權力的生成:以香港利東街居民運動為例》,(第一作者),《社會》,2014年第1期。
8、《非暴力的公共政治:香港經驗與中國模式》,《當代港澳研究》,2014年第2期。
9、《香港七一與一國兩制》,《當代港澳研究》,2013年第1期。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台港澳研究》2013年第3期全文轉載。
10《作為當代社團的家族組織——公民社會的視角》,(第二作者),《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社會學》2012年第11期轉載。
11、《作為酵母的社會關系:一個被饅頭改變的鄉鎮》,《開放時代》“社會經濟在中國” 專欄,2012年第2期。
12、《論公共參與作為一種公民教育——以香港利東街居民的社區參與運動為例》,《思想戰線》2010年第2期。
13、《論傳統節日的衰落:從時空設置的角度》,《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譯著:
1、D.弗裡曼著,(第一譯者,與徐豪合譯),《米德與薩摩亞人的成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其他:
《電子時代的危機生活》,《南風窗》2012年第25期。
《凝視世界,凝視自我》,《南風窗》2015年第11期。
《從中國農村看中國社會》,《南風窗》2016年第8期。
《家庭緣何成為戰場》,《南風窗》2016年第19期。
《何謂青年,如何再造》,《南風窗》2017年第10期。
教學情況
本科課程:
人類學與質性研究(入門)
民族志研究方法
人類、生态與文化(與陳華老師合開)
研究生課程:
中國人類學史
核心通識課:
人類學與當代人類問題
田野實習項目:
2011年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市白土鎮坑尾村
2012年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猴島景區(與張鵬合作)、
2014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蒙加村
2015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盛家壩鄉二官寨村小溪自然村。
2016年廣東省清遠市連山縣永和鎮向陽村
2017年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郭大寨鄉團山村
獲獎情況
1、2011年,博士論文“論無權者之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政治社會學考察”獲台灣政治大學出版社首屆“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獎”(社會門優等)
2、2018年,《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民族志》獲社科文獻出版社第九屆“社科文獻十大好書2017”
3、2018年,《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民族志》獲“第四屆中國社會學會年度推薦好書”。
社會兼職
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社會建設委員會專家。
Research Fellow,The Academy of Hong Kong Studies (AHKS),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UHK),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研究員
學術交流
2013年6月25-7月25日,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兩岸暨國際菁英蹲點計劃”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