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郵件:yuchong3@mail.sysu.edu.cn
研究方向
科技考古、生物考古、動物考古
工作經曆
l 日本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 日本學術振興會長期訪問學者
l 太阳集团1088vip 特聘副研究員、副教授
l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研究助理
教育背景
l 英國阿伯丁大學 哲學博士(PhD in Archaeology)
l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 理學碩士(MSc i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nd Palaeoeconomy)
l 中山大學 史學學士(考古學)
專著
1. Yu Chong, The Origin of Cattle in China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Early Bronze Age,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2020.
同行評議論文
2. Yu Chong, Cui Yong. Body size and age estimation of Chinese sea bass (Lateolabrax maculatus) and evidence of Late Neolithic fishing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Guye sit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0:1018615. doi:10.3389/fevo.2022.1018615
3. Yu Chong, Zhao Hao, Hu Songmei, Yang Miaomiao, Guo Xiaoning. Ng Chuenyan. A passion for beef: Post-domestication changes in cattle body size in China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to the Late Bronze Ag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0:949860. doi:10.3389/fevo.2022.949860
4. Yu Chong, You Yue, Luo Jiaming, Ruan Qiurong. The Late Bronze Age pastoralist settlement at Halehaxit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China, a zo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45:103595. doi:10.1016/j.jasrep.2022.103595
5. Ng Chuenyan, Wei Weiyan, Yu Chong (corresponding author), Zheng Junlei. Herding pattern among Bronze Age steppe communitie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mapping pasture in the Southeastern Ural Mountains, Russia.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0:984725. doi:10.3389/fevo.2022.984725
6. 餘翀:《考古遺址出土中國花鲈與尖吻鲈骨骼的辨識—以古椰遺址為例》,《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7. 尤悅、陳相龍、餘翀、戴玲玲、柴小羽、吳倩:《河南新鄭望京樓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及其反映的家養動物的差異化》,《人類學學報》2022年
8. Yu Chong, Cui Yong. 2021. Fishing-reliant subsistence system among prehistoric coastal communities in South China: an ichthyoarchaeological case study on the Guye site.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13, 129.doi:10.1007/s12520-021-01381-6
9. 丸山真史、菊地大樹、孫國平、餘翀、張穎:《中國新石器時代の長江下流域における魚類利用−田螺山遺跡の分析から−》,《動物考古學》,2021年第38号。
10. 東曉玲、趙欣、呂鵬、趙叢蒼、餘翀、陳靓、劉銘、張雅軍:《甘肅省禮縣西山遺址出土馬骨的DNA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
11. 餘翀、張海成:《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嶺南地區的家豬飼養業初探》,《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12. 餘翀:《大數據及其在動物考古學中的應用: 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生業模式的特征》,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動物考古(第三輯)》,文物出版社,北京,2019年。
13. 餘翀,《石口子遺址出土動物骨骼初步鑒定報告》,《文物春秋》2019年第1期。
14. 餘翀:《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嶺南及周邊地區的生業初探》,《南方文物》2018年第2期。
15. 餘翀:《關于考古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鑒定結果所使用拉丁名的思考》,《南方文物》2018年第1期。
16. 餘翀:《對數指數法在動物考古學中的應用》,《考古》2017年第11期。
17. 餘翀:《西方學者關于動物馴化研究的新進展》,《邊疆考古研究》2017年第22輯。
18. 尤悅、鐘華、餘翀:《新疆巴裡坤縣石人子溝遺址生業考古的民族學調查與研究》,《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
19. Vigne, J-D., Evin, A., Cucchi, T., Dai, L., Yu, C., Hu, S., Soulages, N., Wang, W., Sun, Z., Gao, J., Dobney, K., Yuan, J. 2016. Earliest “Domestic” Cats in China Identified as Leopard Cat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PLOS ONE 11(1):e0147295.
20. 餘翀:《關系模型數據庫在動物考古學中的應用》,《考古》2015年第4期。
21. 餘翀、呂鵬、趙叢蒼:《甘肅禮縣西山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鑒定與研究》,《南方文物》2011年第3期。
22. 餘翀:《秦安大地灣遺址骨器研究》,《農業考古》2009年第1期。
其他
23. 尤悅、餘翀、李悅:《拜其爾墓地出土動物骨骼鑒定報告》,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新疆拜其爾墓地》,文物出版社,北京,2020年。
24. 餘翀、袁靖:《嶺南及周邊地區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生業》,見:袁靖主編,《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上海,2020年。
25. 餘翀、鐘華、董甯甯:《新形勢下中國動、植物考古學》,《中國文物報》2017年12月1日第195期第5版。
26. 餘翀:《南窪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的鑒定與研究》,見鄭州大學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登封南窪》,科學出版社,北京,2014年。
27. 餘翀:《多變量對應分析在動物考古學中的應用》,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動物考古(第二輯)》,文物出版社,北京,2014年。
譯著
28. 餘翀(譯):第一、二、七章,見(美)Elizabeth Reitz, Elizabeth Wing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動物考古學》,科學出版社,北京,2013年。
學術機構(團體)兼職
1.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IPPA) Executive Committee 印度洋太平洋史前考古學會執行委員
學術榮譽
1. 2021.11:《中國家畜起源與擴散和漁獵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獲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十周年特别獎’綜合成果獎
2. 2019.06:《對數指數法在動物考古學中的應用》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 2013.06:《沣西馮村制骨作坊出土動物骨骼的初步鑒定與研究》獲第二屆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入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