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2004-2008年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獲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2005-2009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社會學雙學位)學士學位;
2012-2013年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羅斯伯格學院,訪問學者;
2008-2014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人類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曆
2014-2021年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類學專業,講師、副教授;
研究方向:社會人類學、批判邊界研究、區域與國别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一)專著
趙萱、吳俊傑著:《常人之境:中國西北邊地口岸人的口述》,九州出版社,2020年;
趙萱著:《邊觀:全球流動的人類學筆記》,時事出版社,2022年(待出版);
(二)核心期刊論文
“重建領土觀:東耶路撒冷的領土/土地争奪——批判地緣政治視角下的巴以沖突”,載《世界民族》,2019年第5期;
“當代西方批判邊界研究述評”,載《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第一作者)
“無交流的交通:日常跨界流動的人類學反思——以霍爾果斯口岸‘中哈跨境合作中心’為例”,載《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第一作者)
“聖地抑或領土:‘民族國家之外’的遺産存續——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與空間實踐”,載《思想戰線》,2018年第6期;
“隔離牆、土地與房屋:地緣政治與生命政治的交互——一項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民族志研究”,載《開放時代》,2018年第5期;
“國門與道路:邊界的分化、整合與超越——基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的人類學研究”,載《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聖地’秩序與世界想象——基于耶路撒冷橄榄山基督教社群的人類學反思”,載《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3期;
“全球流動視野下的民族國家轉型——基于海外邊界人類學政治路徑的研究”,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2018年第7期;
“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的人類學解讀——從國家的遺産到遺産的文明”,載《世界民族》2017年第6期;(第一作者)
“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中國近代波斯認知的生成與演變——以清末民國時期國内報刊的記述為例”,載《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18年第3期;
“巴勒斯坦青年女性面紗觀念研究”,載《青年研究》,2017年第4期;
“拜節與内婚制傳統——阿拉伯地方社會的人類學觀察”,載《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東耶路撒冷橄榄山地區巴勒斯坦社會的家族研究”,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難民、客人、避難尋求者?——叙利亞避難者的身份困境與現實出路”,載《國際論壇》,2016年第5期;
“20 世紀 60 年代之前中國土庫曼斯坦觀念的生成和演變——以國内報刊的記述為例”,載《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中東穆斯林婦女早婚現象研究——以東耶路撒冷橄榄山社區田野調查為例”,載《世界民族》,2014年第5期;
“文化自覺的技術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中國意義”,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2014年第9期;(第二作者)
主持項目
中央民族大學2019年橫向課題“中國海外利益保護視角下的歐洲移民問題研究”,2019-2022;
國家社科基金(民族問題研究)青年項目“以色列民族社區治理結構中的家族因素研究”,2017-2022;
中央民族大學2017年橫向課題“全球流動與現代邊界管理:歐洲南部邊界的形塑與調整”,2017-2022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研究項目“文明視野與曆史互鑒——中阿家族的人類學比較研究”,2017-2019;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短期科研項目“家族視角下的巴勒斯坦社會”,2016-2017;
學術兼職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