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系 副教授

電子郵件:chenwj289@mail.sysu.edu.cn

 

聯系方式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學馬丁堂

 

基本介紹

陳偉駒,1988年生,廣東湛江人。太阳集团1088vip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2023百人計劃引進人才。

 

學習與工作經曆

2007.09-2011.07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 本科

2011.09-2016.07  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系     碩博連讀

2016.09-2023.07  中央民族大學考古文博系   講師、副教授 

2023.08-         太阳集团1088vip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史前考古  史前年代學   考古學史 

 

主持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華南地區新舊石器過渡文化研究(17CKG002),2017-2022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重大曆史問題研究專項中國考古研究專題一般委托

項目新石器文化起源的中西理論比較21@WTK009),2021-2023

 

代表性學術成果

(一)專著

1. 陳偉駒:《新石器時代的生計方式:基于嶺南地區的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二)論文

1.陳偉駒、李法軍:《鯉魚墩遺址出土人牙的牙齒磨耗和齲齒》,《人類學學報》2013321期。

2.陳偉駒、李法軍:《鯉魚墩新石器時代居民牙齒磨耗和口腔健康分析》,載李法軍等著:《鯉魚墩——一個華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生物考古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年,  

152-188頁。

3.陳偉駒:《塔布敖包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存再認識》,《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79-88頁。

4.陳偉駒:《嶺南地區史前年代學及相關問題研究——以牛欄洞遺址為例》,《東南文化》20156期。

5.陳偉駒:《有陶與無陶:時間早晚還是空間差異?——簡論嶺南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江漢考古》20161期。

6.陳偉駒:《鹹頭嶺文化生計方式的探讨》,《考古》2017年第8期。

7.陳偉駒:《第三屆交流與互動——民族考古與文物學術研讨會紀要》,《中國文物報》201755日第6版。

8.陳偉駒:《跳出西方固有模式:華南地區新舊石器過渡文化研究》,《中國文物報》201854日第6版。

9.陳偉駒:《關于上山文化年代的讨論》,《東南文化》2018年第3期。

10.Weiju Chen. On the subsistence types of the Xiantouling Culture. Chinese Archaeology. 2018, 18:127-135.

11.陳偉駒、馬萌萌:《從新近發掘的青塘遺址看牛欄洞遺址和華南新舊石器過渡文化》,《中國文物報》201989日第6版。

12.陳偉駒:《小河西和興隆窪文化的絕對年代》,《邊疆考古研究》(第26輯),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53-62頁。

13.陳偉駒:《革新橋文化的生計方式與廣西史前農業起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14.陳偉駒:《關注預處理:科學分析與使用碳十四數據》,《中國文物報》2021115日第6版。

15.陳偉駒:《殊途同歸:夏鼐與蘇秉琦中國文化起源多元說形成之比較》,《考古學報》2021年第2期。

16.陳偉駒:《再論華南早期新石器14C數據引起的困惑問題》,《文博》2021年第4期。

17.陳偉駒:《構建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光明日報》2021112906版。

18.陳偉駒:《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也要重視邊疆地區》,《中國文物報》20221111日第5版。

19.陳偉駒:《關于雙塔遺址一期遺存年代的讨論》,《邊疆考古研究》(第36輯),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86-94頁。

20.陳偉駒:《如何理解作為科學的考古學》,《中國文物報》2023217日第六版。

 

智庫成果

1.撰寫的一篇對策信息類研究報告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采納,刊發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

2021年第62期,獲得中央領導人批示。

2.陳偉駒:《中華文明起源研究要重視邊疆地區》,《民族宗教調研内參》2023年第3期,

被國家民委信息刊物采用。

 

獲獎情況

2016  第五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學術組)

2018  中央民族大學課堂教學效果獎

2019  中央民族大學高層次人才獎勵計劃(優秀青年人才)

2020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0年度(首屆)“我最喜愛的老師榮譽稱号

2021  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十周年特别獎(薪火相傳獎)